近日,河北唐山一女子买了2块钱的菠菜,回家后拎着感觉不对,意识到老人的秤不对,于是就赶紧骑车找了回去,老人看见女子后,以为是来找茬的,谁知,女子说出原因后,老人和围观的众人感动不已。 那天在金玉市场大集上,一女子在一位70多岁大爷的菜摊前停下电动车。 摊上摆着沾满露水的新鲜菠菜。 “菠菜咋卖?”女子问。 大爷伸出两根手指:“两块钱一斤。” 又便宜又新鲜于是她挑了些菜,大爷在电子秤上按了几下,装袋递过来。 女子接过袋子时愣了一下,这分量明显不止一斤啊。 在回家的路上,她越想越不对劲。 而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家里的秤,把菠菜放上去,果然,足足两斤重。 “坏了,大爷准是把公斤秤当成市斤秤用了!” 女子顾不上解围裙,骑上电动车就往回赶。 她心里盘算着:这不光是两块钱的事,照这样卖下去,大爷得亏多少菜钱? 几分钟后,女子气喘吁吁地回到菜摊前。 此时的大爷正给其他顾客称菜,抬头看见去而复返的她,脸色瞬间紧张起来,该不会是来找茬的吧? “大爷,您这秤有问题!”女子快步上前,把菜往秤上一放,“ 您看,这显示一公斤,其实是两斤。 您这是公斤秤,得按双倍价算才对。 大爷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干怔住了,布满老茧的手在围裙上搓了搓,凑近眯眼看了看秤屏。 “怪不得...我说这几天卖菜咋老觉得不对劲呢。” 女子掏出手机要补差价,大爷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就这点菜,亏不了。” “那不行!”女子执意扫码付了钱,“您种菜不容易,不能让我们占这便宜。” 而且更让女子着急的是,大爷根本不会调秤。 她俯下身,耐心地教老人如何将公斤模式调整为市斤模式。 大爷学得认真,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 这时,旁边几个刚才买了菜的大妈围过来问怎么回事。 得知原委后,纷纷掏出钱包:“大爷,我刚才买的也得补钱!” 这个两元,那个一元,冰冷的菜市场瞬间变得热气腾腾。 有人开玩笑:“大爷,您这亏本买卖做了几天了?”大爷挠头笑笑:“有三四天了吧,怪不得最近算账老对不上...” 一位卖肉的大哥凑过来看热闹,拍大腿说:“怪不得我前天在您这买菠菜,回家我媳妇还夸我今天的菜特别足秤呢!” 这事本该到此为止。 但女子把经过发到网上后,竟然火了。 央视转发了视频,网友评论爆满。 有人要捐款,有人让女子代转钱给大爷,她都婉拒了。 不过她记下了大家对大爷的关心。 11月27日,女子再次来到市场。 那大爷一见到她就笑开了花,非要送她菠菜。 这次女子没推辞,但装菜时悄悄扫码支付了50元。 在临走时她说:“大爷,现在全国网友都认识您了,说您卖的菜最实在。” 大爷追着要退钱,女子骑上车挥挥手:“下回我还来买您的菜!” 而这事发生在唐山并非偶然。 这座曾被地震重创的城市,其实有着特殊的互助基因。 菜市场管理员老张说:“自从邵女士这事传开,市场里掀起了‘调秤风潮’,摊主们都主动检查自己的秤准不准。” 更让人感动的是,“公斤秤大爷”的生意最近格外红火。 而附近居民特意来找他买菜,就为支持这份朴实。 女子后来回忆:“我做的真就是件小事。当时就想,万一大爷是靠卖菜挣药费呢?万一他家里有难处呢?不能让人家吃亏。” 她说最打动她的,不是补钱的瞬间,而是围观群众纷纷掏钱时,大爷那句带着唐山腔的“不用不用,这菜就送你们吃了”。 这个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市井百姓最朴素的价值观。 女子是普通上班族,买菠菜是为了做家常疙瘩汤。 大爷种菜卖菜,可能只为贴补家用。 但就是在最平凡的日常里,人性的光亮点亮了整个寒冬。 有网友说得妙:“‘秤’是衡量物品的尺度,‘诚’却是衡量做人的准则。” 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蝇头小利绞尽脑汁? 可这位卖菜大爷和买菜女士,一个不愿多收钱,一个非要补足款。 这两块钱的推让,比两百万的生意更见人心。 前几天有记者回访,发现大爷的秤已经调准了。 但偶尔还会有老主顾开玩笑:大爷,要不您再把秤调回公斤模式? 我们好多买点实惠菜。 大爷总是笑呵呵地回应:“那可不行,咱做生意得实在!” 而那女子现在成了市场里的名人,卖菜的大姐见到她都会多抓把葱。 她说挺不好意思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我只不过按良心做事罢了。” 这个冬天,唐山因为一把菠菜温暖如春。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秤可以称斤两,但称不出人心。 邵女士称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信念,你对我真心,我必还以真情。 无论时代怎么变,这份厚重如土地的诚信,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主要信源:(老人把公斤当市斤卖女子主动补钱——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