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撞没撞上 “吉野号”?邓世昌这一撞,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说了这么多年 “撞沉

撞没撞上 “吉野号”?邓世昌这一撞,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说了这么多年 “撞沉日舰”,可最新的海底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真相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2014 年那年,中国海底考古队在丹东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舰,后来确认是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 “致远号”,这艘沉船也被誉为清朝海军的象征之一,舰上指挥官正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邓世昌。 过去我们一直说他为了拯救战局,驾船猛撞 “吉野号”,最后壮烈殉国。但这个说法,实际上最早出自 1895 年英国《布拉塞海军年鉴》的分析文章,并非清廷战报与日本记录的直接印证。 可问题是,这些记录真的真实吗?致远舰的残骸给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考古人员发现,舰体前部并没有明显撞击痕迹,反而是右舷弹痕密集,说明它是在推进过程中被日舰集火击中。 舰上发现了一枚已插上雷管的鱼雷引信,表明鱼雷已处于待发状态,船员们已完成发射前的关键准备工作,并非发射装置毫无使用痕迹,这说明邓世昌的战术行动可能还没来得及完全执行,船就已经中弹爆炸了。 这和我们过去理解的 “决死一撞” 差别不小。不仅如此,船体爆炸的痕迹也不是因为外部撞击,而更像是内部锅炉爆炸所致 , 这是结合英军军官现场描述与残骸特征得出的大概率结论,虽暂无直接考古证据完全锁定,但学界普遍认为该推测符合现场痕迹。 这意味着,致远号的灭亡,可能并不是一场成功的撞击攻击,而是在试图接近敌舰时被敌人火力压制击沉。 那邓世昌当时是怎么想的?邓世昌可不是个冲动的人,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的首届毕业生,接受的是系统的海军训练,懂战术、讲效率。 通过兵棋推演和史料考证发现,致远舰当时舰首正对的是日本联合舰队本队,而非位于北洋舰队背后的吉野号,因此他选择冲锋,恐怕不是为了 “光荣牺牲”,而是想靠近日舰本队其核心目标应为旗舰松岛号,用鱼雷解决战斗。 因为当时北洋舰队已经弹药告急,阵型也被打乱,邓世昌的选择,是在混乱中寻找一线突破的机会。 只是形势太糟糕,敌人火力太猛,根本没给他机会。致远舰倾斜严重,动力受限还硬是冲了上去,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方向并尝试接敌,说明他是有战术目标的。 像这种撞击战术并不罕见,当时的海军技术还处于过渡阶段,虽然火炮是主力,但鱼雷和冲撞战术仍然是被认可的手段。 其他国家也有在关键时刻尝试用撞击来改变战局的记录,只不过邓世昌的行动失败了,他没能撞上目标,鱼雷也未能成功发射。 那为什么过去我们一直说他 “撞沉了吉野号”?这就得说回清廷当时的宣传了,战败之后,朝廷需要一个能够鼓舞人心的英雄形象,而邓世昌冲锋陷阵、壮烈牺牲,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日本方面也乐于放出 “吉野号几被撞沉” 的消息,来体现自己部队的惊险与胜利,从而增加战果的宣传效果。两个方向的叙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说法的传播,于是 “撞吉野号” 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可现实是吉野号在甲午海战中并非毫发无损,丰岛海战中它被济远舰炮弹击中,发电机受损、信号旗绳被打断; 黄海海战中甲板弹药被引爆引发火灾,左舷舷墙遭弹片击穿,只是这些损伤未影响核心战力,远未达到沉没程度。 它最终在 1904 年日俄战争中,因浓雾误入雷区,被友舰春日号撞沉。这一点,早在多年前就被历史学家指出,而现在的考古证据,更是坐实了 “未撞沉吉野号” 的说法。 这并不意味着邓世昌的牺牲没有价值,恰恰相反,新的发现让我们更能看清他在极端困难下仍然坚持战斗、试图逆袭的那种专业精神和国家责任感。 邓世昌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新的海军舰艇,为了传承那种面对困境仍不放弃战术思考的冷静精神,这是一个现代国家海军应该具备的素质。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它留下的问题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如何看待失败?我们如何面对历史? “忘战必危”,这是威海甲午战争博物院门前的警钟铭文,也是写在每次考古成果之后的提醒。 致远号还沉在海底,未来还会有更多文物出水。比如来远舰上的麻将牌,定远舰的装甲板,那些看似细微的证据,可能都会改变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 参考信息: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1). “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公布. 戚俊杰. (2020). 甲午沉舰“定远”遗址水下考古调查新发现. 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