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盘州至兴义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全长99公里的铁路开通,是贵州省“市市通高铁”的收官之作。
作为连接贵州西部与南部的关键通道,盘兴高铁填补了全省实现省会贵阳至市(州)行政中心所在地通达高铁目标的最后一块“拼图”,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覆盖全省的1至2小时高铁交通圈,使贵州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实现市(州)中心城市高铁全覆盖的省份,是一条承载梦想的“圆梦之路”和激活区域的“希望之路”。对于有着“四省立交桥”之称的六盘水来说,盘兴高铁不仅是交通线,也是经济线、开放线、幸福线。
“通”——实现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高铁贯通
盘兴高铁自沪昆高铁盘州站引出,经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响水镇、保田镇,进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终至兴义南站。全长约99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全线共设盘州、保田、兴义南3座车站,其中保田、兴义南为新建车站,盘州站为改扩建车站。
盘兴高铁的重要作用在于“联通”——六盘水向东通过沪昆高铁“大动脉”直达贵阳并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向西经盘州接入云南省,向北可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则通过兴义直抵广西北部湾。这种多向辐射的格局,进一步凸显了六盘水“四省立交桥”的节点功能,为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关人士分析,这条钢铁动脉将让贵州省深度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等全国主要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条横跨山海、浓墨重彩的高铁经济带。
“活”——激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盘州至兴义仅需半小时!
盘兴高铁的开通,为六盘水向南打通了一条出省大通道,也悄然重塑着本地与黔西南、广西、云南等周边地区的时空格局。随着要素资源的加速流动,进一步推动沿线地区产业协作与市场一体化发展。
盘兴高铁经过的盘南经济开发区,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占贵州省的10.5%、六盘水的23.7%,现有投产的4×60万千瓦盘南发电厂、盘州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盘南2×66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是六盘水市实施“富矿精开”的主阵地之一。
以盘州市保田镇为核心的盘南经济开发区,依托现代能源、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借助高铁带来的物流效率提升和人才技术集聚效应,将加快打造贵州省重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凉都三宝”、盘县火腿、保田生姜等特色农产品,也将通过高铁快运通道迅速进入全国市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在产业升级方面,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的提速,更是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六盘水市借势推动“高铁+产业”发展,吸引电力设施建设、煤焦化+新型煤化工、新型建筑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向高铁沿线集聚。围绕盘州站、保田站等枢纽节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高铁所营造的高效便捷营商环境,还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业态协同发展。
“融”——推动“高铁+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五月份,从广东、广西地区来妥乐避暑的游客就有近两千人,大家普遍反映转车不太方便!”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支书黄庆林期盼这种状况能改善。
随着盘兴高铁的开通,极大提升了区域交通便利性,为六盘水市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体系注入了活力。
“高铁+旅游”,让诗与远方不再是梦,海的期盼与山的呼唤出发即达、相互交融。
在文旅融合方面,六盘水市拥有“中国凉都”“南国冰雪城”城市IP,以及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大洞遗址、万亩竹海等旅游资源;黔西南州拥有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等风景名胜区。盘兴高铁如同一条“金线”,将两地景区实现高效串联,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的全季旅游产品体系。“高铁+旅游”模式将带动民宿、餐饮、文创、康养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六盘水市打造康养旅居城市,进一步放大“中国凉都”品牌效应。
与此同时,盘兴高铁沿线群众外出务工、求学、就医、就业渠道得到拓宽,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更便捷地引向乡村,为区域协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盘兴高铁的通车,不是终点,而是六盘水市迈向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轨道上的故事,等待鸣笛启程……(全媒体记者颜春匀黄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