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43年,一个日本人砍下一个男人的脑袋,结果,因为这张照片,10万日本人几乎全

1943年,一个日本人砍下一个男人的脑袋,结果,因为这张照片,10万日本人几乎全部都被枪杀,这个男人是谁? 莱恩・西弗里特是一名澳大利亚战俘,任务不光危险还特别隐蔽。他的任务是盯着日军的动向,给指挥部提供情报。 那时候太平洋战争正打得激烈,日军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一带节节推进,西弗里特被派到前线搜集信息,结果任务还没完成,就落到日军手里。 日本人抓住他以后,并没像对待一般战俘那样处理。他们要搞一场 “示众”,用所谓的 “武士道” 精神做文章,吓唬盟军。 于是,1943 年 4 月 17 日,西弗里特被押到一片空地上,四周围满了日军士兵,有人拿着相机,有人坐在地上抽烟,有人甚至在笑。 他站在那里,手被反绑,身上是脏兮兮的囚衣。 当时执行行刑的是一名日军军官,腰上别着武士刀。他走到西弗里特背后,举起刀前不忘摆个姿势,像是要拍照留念。 西弗里特没有挣扎从容面对死亡,然后刀落了,头颅滚到地上血染黄土。 照片拍下来的那一刻,日军还挺得意,把照片送去报社,准备当成战果宣传。但他们没想到,这张照片会传回盟军手里,成为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证据。 一年后,美军在一次反攻行动中搜到这张照片,是在一个日军据点里翻出来的,夹在一堆档案和报纸之间。 美军立刻复印了无数份,发给所有前线部队。每次作战前,都会拿出来给士兵看一眼,提醒他们:这就是敌人干的事。 澳大利亚那边更是群情激奋,媒体把照片登在报纸上,标题写得很刺眼,说这是澳军的耻辱,也是必须报的仇。 在那个时候,澳大利亚人对日本的愤怒已经积压很久了。早在 1942 年,日军就曾轰炸达尔文港,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还在新加坡战役中屠杀澳军战俘。 人们本就咬牙切齿,这下看到同胞被砍头,怒火彻底压不住了。 不仅参军的人数开始猛涨,部队里的气氛也变了。照片成了很多营房墙上的 “动员令”,士兵们嘴上不说,心里全记着这笔账。 照片传开没多久,美澳联军就开始对新几内亚发起反攻。这场战役对盟军来说意义重大,不只是为了收复失地也是一次集中清算。 澳军主攻,美军配合,目标是驻守的日军第 20 师团。这支部队当年在中国战场上就声名狼藉,后来调来太平洋,也没少干坏事。 澳军高层知道士兵憋着一口气,虽未明确出台 “活捉敌军获休假” 的政策,但战场中对日军的打击态度极为坚决。 打起仗来,澳军士兵出手极狠,直接冲进敌人阵地,用刺刀一个个解决。 美军联络人员当时就记载过,澳军对日军的作战风格极为强硬,复仇情绪贯穿战役始终。这种情绪下的作战行为,在当时属于战场环境下的复杂表现,未被明确鼓励或禁止。 战斗持续了一年多(1943 年 6 月 - 1944 年 7 月),盟军采用 “蛙跳战术” 分阶段推进,战线跨度 1800 多公里,最后岛上的日军主力遭重创,累计伤亡约 12.76 万人,仅极少数人投降。 澳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整体士气高涨,觉得这仗打得解气。 等战役结束,指挥部开始清点战果,也开始反思这场仗的代价。澳军的强硬作战风格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战后一些相关记录曝光后,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起盟军在战场上的行为。 有人担心,这样下去,战争会变成一场比狠的游戏,最后没人还能保持底线。 而支撑这一切的,就是一张照片。 从最开始的日军宣传,到后来变成盟军的复仇象征,照片的意义早已超出它本身。它不再只是记录一个处决的瞬间,而是成了战争情绪的投影,成了一个国家发泄怒火的出口。 今天再看当年的照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震惊。可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变化。 如果说正义真的会审判谁,那它首先得照进人心,照进每一个曾举起刀、按下快门、或者默许暴力的瞬间。 信息来源: 国家历史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战役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