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说台湾没有烂尾楼,一查还真是,台湾是期房先付定金,房子盖完之后才付首付和贷款,有效的避免了烂尾楼的产生。 最近网上刷视频,刷到老戏骨李立群说台湾压根没有 “烂尾楼” 这回事,一开始我还琢磨,这老头是不是在吹牛啊?房地产开发哪有没风险的,期房烂尾不是常听说的事儿吗?抱着怀疑的心态,我随手搜了搜相关资料,结果越看越吃惊,原来真不是吹牛,人家那边的买房规则,硬是把期房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从根儿上避免了烂尾的可能。 仔细了解下来台湾的期房交易模式,简直是把购房者护得严严实实,咱们这边买期房,往往是工地刚挖坑、连地基都没打牢,就得上交大比例首付,还得背上几十年房贷,全程提心吊胆怕开发商跑路。 可台湾那边完全不一样,买家看中房子后,根本不用急着掏空家底凑首付,只需要先付一小笔定金就行,关键是这定金还不直接给开发商,而是转到第三方信托机构保管,就像放进了保险箱,开发商没把房子盖好,一分钱都动不了。 真正的大头付款,得等房子彻底盖完、装修到位,还得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确认没有任何质量问题,购房者满意了,才会支付首付和办理房贷,你想啊这种模式下,开发商哪敢烂尾?房子要是盖不起来,或者质量不过关,不仅后面的巨额房款一分拿不到,连之前存放在信托里的定金都得原封不动退给买家,自己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全打了水漂。 所以那边的开发商,就算拼尽全力也得保证按时交房、保证质量,所有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都在卖方身上,而不是像咱们这边,把风险全转嫁到了买房的老百姓头上。 这就让人不得不感慨,同样是买期房,两岸的规则差异咋就这么大呢?咱们这边的刚需族,常常是看着一片荒地,就被要求交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首付,银行房贷一放款,每个月的月供就雷打不动地扣,跟 “提前预付全款” 没啥区别。 这就好比去饭店吃饭,厨师还没买菜、没开火,你就得先把满汉全席的钱全付了,后续能不能吃上、吃得好不好,全看店家的良心。 可台湾那边的模式,相当于 “先验货、后付款”,房子盖好验收合格了,确认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再付首付、办贷款,完全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烂尾、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这些糟心事。 也难怪李立群说没有烂尾楼,这种规则下开发商根本没动力也没胆量烂尾,毕竟烂尾对他们来说,损失远比收益大得多。 对比下来咱们这边的期房预售模式,确实让购房者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风险,这些年听过太多烂尾楼的悲剧,房子停工了开发商跑路了,购房者收房遥遥无期,可银行的房贷还得月月还。 想断供止损?不行,最后可能被银行起诉,房子没住上,名下资产还得被拍卖,落得个 “钱房两空” 的结局,几代人的积蓄打了水漂,那种绝望真的让人揪心。 其实早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专家呼吁,咱们完全可以借鉴台湾这种更合理的交易模式,比如把预售资金严格监管起来,放进第三方账户,按工程进度分批给开发商拨款,或者干脆推行 “完工付款”,地基打好付一点、封顶付一点、交房验收合格再付尾款,只有把钱袋子攥在购房者和监管机构手里,才能倒逼开发商好好盖房、按时交房,从根源上杜绝烂尾楼。 买房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往往要透支几代人的积蓄,图的就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不是拿着毕生血汗钱去赌开发商的人品。 看着台湾那边 “盖完再付钱” 的省心模式,再想想咱们这边还在为 “保交楼” 苦苦挣扎的业主,这种规则上的落差,真的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希望以后咱们这边也能完善相关规则,让老百姓买房不用再提心吊胆,能真正安心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信息来源:个人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