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很多人提起烈士,脑海里都是英雄事迹、军功章、鲜花、掌声,可在1987年的春天,青海大通县的一个角落里,真正的现实却扎心得让人透不过气。 那天,几名军官和战士一路颠簸来到县城,怀里揣着一等功证书和抚恤金,本想着郑重地把这些荣誉送到烈士家人手里。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找了半天,最后竟是在石桥边的阴凉处,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头发乱得像没梳过的老人蹲在地上,她面前的破陶碗里只有几枚硬币,旁边的行人几乎没人注意她。 就在军官走上前时,这位老太太却慌得往后缩,好像怕自己这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玷污了军人的军装,可就是这个让人心酸得说不出话的老人,正是烈士马占福的母亲。 儿子在战场上用命拼出的荣誉,再看看母亲在街头乞讨换口吃的模样,那种刺眼的反差,谁看了心里都堵得慌。 马占福这个人,从小就是懂事又能吃苦的娃,家里穷得很,他从小捡柴放羊,深知过日子有多难。 所以1984年入伍后,他做啥都拼命,他为了把手榴弹投得更远,手掌磨破流血也不松劲,胳膊肿得像馒头,吃饭都费劲,可他照样接着练。 他盼着能出点成绩,不光是为了荣誉,也是想着能让家里以后好过一点,上前线前,他借了80块钱给母亲买新衣服。 这点钱在那个年代不算小,他大概那时心里就隐隐有数:自己可能回不来。 战场上,他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硬是靠着一口气把伤口缠住,爬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为了不让爆破筒被推出去,他用胸口死死顶住洞口,把自己和火药一起炸成一团火,21岁的年轻人,埋葬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 再把视线拉回到大通县,战士们扶着老母亲回到她家时,那场景更让人说不出话:院子破得像随时能塌,屋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角落堆着一些破布条。 炕上躺着瘫痪多年的老父亲,这家就靠老人家出去讨点吃的撑着日子,在这么阴冷的小屋里,军官放起了马占福生前给家里录的磁带。 录音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声接一声的“娘”——前前后后26声,每一声都像血从心里挤出来一样。 老母亲刚开始还撑着不哭,可听到第三声时整个人就崩了,双手捂着脸,肩膀止不住地抖,眼泪往指缝里直流,外面邻居闻声跑来,不少人都跟着抹起泪来。 战士们把抚恤金交给老人,看着这家里连做饭的锅都漏风,心里那股难受比在战场上还苦,他们把家里的困难一一记下来:房屋漏雨、缺农具、父亲行动不便……承诺一定要帮这个家撑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靠着抚恤金和各方的帮衬,这个家总算慢慢有了起色,屋顶修好了,买了农具,庄稼能种了,孩子们也陆续长大,老母亲再也不用去县城讨钱。 可最放不下的,始终是马占福的墓,老人念叨了很多年,说啥都想去云南看看儿子,可身体越来越差,路又太远,最终在1993年临终前还是没能如愿。 她只对小儿子说了最后一句话:“到时给我带点三娃的土回来。”这一句话,弟弟记了整整二十年。 直到2012年,在战友和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去了麻栗坡,跪在墓碑前,那一瞬间,隔了25年的心愿终于落了地。 陵园记录说,这是烈士家人第一次到访,晚了二十五年,但终究来到了。 对马占福来说,他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民,对社会来说,不能再让他家人继续苦下去,这是对英雄最基本的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