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咱要是没几双草鞋可以甩,就别学古人蔑视权贵了! 说公元前408年的时候,魏文侯

咱要是没几双草鞋可以甩,就别学古人蔑视权贵了! 说公元前408年的时候,魏文侯的太子子击(后来的魏武侯)在朝歌遇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 子击就退车让路,下车拜见子方。 子方却不还礼。 子击就问他:“是富贵的人有资格对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有资格对人傲慢?”(“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说: “当然是贫贱的人有资格对人傲慢了。 “诸侯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封国,大夫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家。 “贫贱的人,如果与国君情不投、意不合,就会离开这里到楚、越去,好像扔掉了一双鞋一样。 “所以,富贵的人怎么能和贫贱的人相比呢!” 这就是《史记·魏世家》中“田子方诫子击”或“贫贱骄人”的典故。 道理有点类似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为前者的牺牲成本更低。 《资治通鉴》还补充此桥段曰: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那些失去国的诸侯,还没有听说有另一个国在等着他;那些失去家的大夫,也没有听说有另一个家在等着他。) 倒是那些“纳履而去”(此处是穿上鞋走人)的贫贱者(当为“士”),“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他去哪里还不能换一个方式继续贫贱呢?) 这就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意思了。 不过司马光还是让子击向子方道了歉——“子击乃谢之”——看来司马光是认可子方的做法的。 这种认可反应了儒家的一种特殊的“权力观”,孤傲、清高、自尊、蔑视、挑衅、装逼、臭硬……而且往往让人莫名其妙。 但这种“权力观”在权力社会的现实中有意义吗? 面对权力碰过壁的人都知道。 所以,别再轻言粪土什么了。 能理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作者的双面人生吗? 前面的口号喊得有多骨气,后面的马屁拍得就有多媚气,其实也只是想获得权贵(韩朝宗)的引荐而已…… 我们不知道做了魏文侯老师的田子方,为什么要“骄”魏文侯的儿子,是为了要给他上课吗? 我们知道家里不缺钱的朱敦儒,在显摆“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鹧鸪天·西都作》)时不会饿肚子…… 所以,咱要是甩了一双草鞋,就找不着另一双草鞋了,那就不如别那么傲视权力,平和一些、超然一些,不必预设攻击性,与资源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