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中国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客机,从而取代空客和波音?主要原因是俄系客机在市场上

为什么中国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客机,从而取代空客和波音?主要原因是俄系客机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客机需要非常高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这都不是俄罗斯的强项,苏俄机械产品一直都是比较粗糙,且电子产品长期落后西方,没有西方机械产品的精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民航运力缺口大到离谱,国内航线需求暴增但自己造不出大飞机,只能转头向俄罗斯采购,当时引进的图 154系列最多达到 31 架,一度撑起了国内不少干线运输的半边天,一开始确实解了燃眉之急,让更多人能坐上飞机出行。但好景不长,这些俄制客机的毛病很快就暴露出来,完全扛不住民航运营的高强度和高要求。 俄系客机的安全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苏俄机械那种“傻大黑粗”的风格放在客机上简直是隐患。就说图 154,中国民航用的主要是改进型的图 154M,可即便经过改良,故障还是接连不断,后来甚至有多架因为机械问题退出运营。更让人揪心的是,俄罗斯同类客机近年来事故频发,有架执飞49年的客机仅7年间就发生 4 次事故,包括发电机故障返航、无线电设备失效等,这些问题放在商业运营中,每一次都是致命风险。 反观空客,比如宽体机 A350,不仅机身 50% 以上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还配备了自动下降避险系统,舱内气压异常时 15 秒内飞行员没响应就会自动降高度,还能规避其他飞机,安全性直接拉开档次。 燃油经济性更是俄系客机的硬伤,客机运营的核心就是省油省钱,可俄制发动机的油耗高得吓人。图 154 搭载的三台发动机,哪怕是改进后的型号,每小时油耗也比同级别西方客机高不少,长期运营下来成本差距大到离谱。上世纪中国民航用图 154 时,光是燃油支出就占了运营成本的很大比例,再加上俄系客机配件供应麻烦,维修周期长,动不动就停飞待修,越用越不划算。 乘坐舒适性方面,俄系客机更是被西方机型按在地上摩擦。图 154 的客舱设计完全没考虑乘客体验,标准布局每排 6 座,经济舱座位狭窄,长时间乘坐腰酸背痛,而且客舱噪音大,密封性也一般,高空飞行时干燥得厉害。 而空客 A350 的客舱宽度达到 5.61 米,经济舱每排 9 座还能保证每个座位宽 18 英寸,还有多彩 LED 灯光调节时差,湿度和气压都经过优化,长途飞行也不会觉得难受。当年坐过图 154 的乘客,再换乘空客或波音,体验差距一目了然,这也是航空公司后来放弃俄系客机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咱们自己的大飞机也终于支棱起来了,C919作为首款自主研制的干线客机,最大载客174人,最大航程超过5000 公里,商业运营两年多就安全飞行超 3 万小时,运输旅客突破 200 万人次,累计订单更是超过 1200 架,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拿到了国外订单。 有了这样靠谱的自主产品,再加上空客和波音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机型,自然没必要再去买竞争力不足的俄系客机,毕竟民航运营讲究的是安全、省钱、乘客满意,这几点俄系客机都没法满足,放弃它也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