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

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随后,她在阳台取下一件旗袍,谁料她这个举动,让敌人追悔莫及......   1982 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风裹着寒意,萧明柱捧着妹妹的遗骨跪在地。   墓碑背面 “归来兮” 三字被磨得发亮,旁边那件复刻旗袍,布料上还留着仿旧的褶皱。   这是 1950 年台北清晨,萧明华用生命传递最后信号的那件旗袍,此刻终于陪她回家。   28 岁牺牲到遗骨归乡,32 年的等待里,她潜伏台湾的故事,藏着太多未说的惊险。   1949 年台北深夜,萧明华宿舍的灯亮到后半夜,窗纸上映着她伏案的身影。   高度近视的她凑在烛火前,手里细狼毫蘸着特殊墨水,在薄棉纸上写比米粒还小的字。   纸上是国防部三厅的兵力部署,每个数字都要反复核对,错一个就可能害了战友。   桌角放着刚写完的散文稿,“校园的桂花开了” 里藏着情报交接的时间,没人能识破。   这是她潜伏的日常:白天是温文尔雅的国语老师,夜里是在刀尖上走的情报员。   更早之前,1948 年上海码头,她攥着那件素色旗袍登上去台湾的船。   上级朱芳春在码头叮嘱:“教师身份是最好的掩护,别让人看出你的不一样。”   她点点头,把入党时的誓言在心里默念一遍,那时还不知道会再也回不来。   抵台后她去台湾师范学院报到,第一堂课讲《正气歌》,学生说 “老师眼里有光”。   没人知道,这束光是信仰 —— 她要在敌人眼皮底下,为大陆传回最关键的情报。   为了安全传递消息,她和朱芳春(化名于非)设计了晾衣杆暗号。   晾着衣服代表 “安全,可交接”,空杆就是 “危险,快撤离”,这主意是她想的。   有次内线要送《台湾兵要地志图》,她让成员扮成军官,趁深夜带出拍照。   凌晨三点,照片送回时她还在等,仔细检查每张底片,确认清晰才松口气。   后来这张图传到大陆,成了解放台湾相关部署的重要参考,没人忘她的功劳。   1949 年底的台湾,空气里都是紧张的味道,特务开始大搜捕。   “台工组” 的李姐被捕那天,萧明华正在上课,收到暗号后她没慌,继续讲课。   下课铃响,她像往常一样和学生道别,回到宿舍就烧毁所有情报底稿。   2 月 4 日,特务上门找于非,她笑着倒茶,悄悄用手势让于非从后门走。   于非临走前,她塞给他一张纸条:“记好晾衣杆,没有我亲笔信别回来。”   1950 年 2 月 6 日清晨,宿舍门被踹开时,她正在整理第二天的教案。   特务的枪口对着她,她扶了扶眼镜:“天凉,让我拿件衣服吧。”   走向阳台时,她的手在颤抖,却还是稳稳取下旗袍 —— 空杆晃在风里,是给战友的信号。   被押上车前,她回头看了眼宿舍,那里还有没来得及送出的最后一份情报。   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却没说一句求饶的话,眼神里全是坚定。   被捕后的日子里,酷刑成了常态,电椅、老虎凳都没能让她开口。   五天五夜没合眼,她双臂被打断,却还能笑着对狱警说:“信仰比命金贵。”   她在狱中写 “狱中纪事”,用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 表达不屈,字里行间都是骨气。   后来托人买鱼肝油,她用嘉兴方言说 “要多带点,给于非也留份”,其实是让他快撤离。   即便身陷绝境,她想的还是战友的安全,从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1950 年 11 月 8 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她被押向沙丘。   行刑前,她挣脱宪兵的手,奔到高处高呼革命口号,声音传得很远。   28 岁的她倒在血泊里,手里还攥着一小块布 —— 是旗袍上掉下来的碎片。   多年后,她的照片被误传成女作家谢冰莹,很多人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直到萧明柱辗转找到她的遗骨,这段往事才被更多人知晓,她的名字不再被遗忘。   如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墓碑前,常有学生来献花,留下手写的卡片。   那件复刻旗袍被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旁边是她当年用的狼毫笔,供人参观。   她的故事被写进红色教育读本,老师会讲 “旗袍里的信仰”,让孩子记住她的名字。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智慧和生命守护信仰,这就是萧明华的伟大。   她的精神从来没消失,像一盏灯,照亮后来人铭记历史、不忘先烈的路。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红色情报员萧明华》

评论列表

南来北往
南来北往 2
2025-11-27 17:20
先生之志唯国家一统,后世之人必将完您所愿,中国必定强盛统一,中华民族必将俯视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