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日本当局表态,宣布不会重新考量国会涉台相关答辩,其核心理由是“‘存立危机事态’的客观认定标准始终一致,判断生存威胁需综合所有相关信息”。 东京的这盘大棋,终于在11月25日的内阁会议上露了底。就在当天,日本政府在涉台答辩书上盖上了“不予重审”的印章,理由看似理直气壮——“存立危机事态”的标准一直没有改变。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每一个所谓的“客观标准”背后,都掺杂了明显的机会主义考量。 这份文件不仅是冰冷的纸面文书,其出台的时间也极其敏感。就在首相高市早苗结束与特朗普的电话后不久,这份文件便迅速发布。 显然,所谓“综合所有信息”来判断安全威胁,真正考虑的更多可能是大洋彼岸的态度,而不是现实的安全形势。 日本此举,显然是在利用模糊的法律界定,试图在不冒犯盟友的同时,保留军事介入的可能性。这其实延续了安倍晋三2015年推出的新安保法的思路——通过法律条文制造逻辑上的闭环,但现实并不买账。 当日本政府声称标准一贯时,却无法解释为何在2024年菲律宾发生风波时,以“未直接受攻击”为由选择回避,而在台海问题上却急于套用“存立危机”来强行触发集体自卫权。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动摇了“法治国家”的形象,也暴露了法律被政治利益随意调整的本质。 《东京新闻》的一组数据更直接显示了问题:过去五年,自卫队在海外开展的23次行动中,仅有3次勉强符合“存立危机”的初审标准。更让日本政客焦虑的,或许并非法律漏洞,而是经济损失。 高市早苗等人在谈防卫预算时,似乎刻意忽略了来自经济产业省的警告——即便中日经贸依存度下降1%,日本GDP就可能损失0.7%。这种影响并非危言耸听。 比如今年11月,三菱重工因被中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接失去了东京湾海底隧道的大单。 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坚持提高防卫预算至GDP的2.5%,远高于北约平均水平,而同期社会保障支出占比却下降至不足五成。资金在国防与民生间的流向出现严重失衡,导致资本出现明显外流。 2025年前三季度,大量资金从日本流向越南和印尼,对华直接投资更是下降了23%。这种短视的战略,正在消耗日本长期积累的国际信誉。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评分显示,日本在区域信任度上从两年前的68分跌至52分。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正吸纳沙特、伊朗,逐步重塑国际秩序,而日本在联合国仍旧玩弄“台湾地位未定”的陈旧说辞,导致曾经的盟友关系开始松动,就连巴西总统卢拉都公开重申“一中原则”。 这种焦虑也在国内显现。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里,民众举起“勿忘南京大屠杀”的标语,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局可能重蹈覆辙的警示。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的一句“用制造敌人来寻找存在感”,精准点出了当权者的虚妄。 此外,联合国评估报告显示,日本射程达2000公里的12式岸舰导弹,根本无法被称作“专守防卫”。在外界眼中,这更像是在把整个国家绑在火药桶上。 无论是借助美国前总统的影响,还是靠文字游戏掩盖扩军意图,日本的这些操作都极具风险。 神奈川县横须贺港那些旧帝国海军的残骸,若有灵魂,恐怕早就冷眼旁观——提醒后来者,历史的教训不会因为换了一套说法就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