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梦了!真打起来根本没有撤侨这回事。想让中国军舰开进东京湾接人?在日本自卫队眼里,那就是标准的入侵舰队。到时候封锁线一拉,导弹一架,滞留日本的人就是瓮中之鳖,谁也救不了你。 最近,总有人脑补出一出好莱坞式的救援大片:要是东亚局势突然紧张,我们的舰队就能劈波斩浪,直接开进那个被称作“首都门户”的海湾,把所有同胞安全接回家。 听起来热血沸腾,但如果真把它当作最后退路,风险会大得让人心惊。 不论是旁观者还是身处局中的人,都必须清楚,这片海域的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大家口中常提的那个海湾,其实在国际法和军事防御体系里,性质就像对方的“内宅后院”。它属于严格管控的内水区,即便是现在和平时期,外国军舰想进去,也得提前申请,文件齐全还得看对方脸色。 要是局势真恶化成面对面的冲突,这里瞬间会布满岸基反舰导弹、封锁线严密。到那时候,指望我们的舰队冲进去“接人”,在对方雷达眼里根本就是入侵行为,而不是撤侨。硬闯不仅会把救援舰队变成活靶子,还无法真正保障被滞留人员的安全。 回头看看历史上的成功撤离案例,你会发现关键在于克制。比如福岛核事故期间,哪怕有几万同胞急需撤离,我们的军舰并没有硬挤港湾,而是最大限度调动民航包机、商业邮轮把人带走。在也门、利比亚的撤离行动中,军队出动了, 但主要停在公海或非交战区“压阵”,没有真正卷入交火。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当时是中立第三方,各方都给了空间和通道。但如果未来局势演变成中日正面对抗,这个中立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敌对一旦形成,任何针对平民的保护都会消失,被滞留的人甚至可能被当成“关联方”或筹码,风险极高。 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常被忽略:地理上的孤立。俄乌战争虽然惨烈,但总还有陆路可以撤退,车开得动,人还能跑。东亚这个岛屿一旦民航停摆、海路切断,就完全成了孤岛。没有陆路通道可去第三国,困在里面的绝望感是真切的。 到那一步,任何常规交通工具都不敢动,外部救援进不去,里面的人基本成了被瓮中捉鳖的对象。 所以必须认真读懂国家发出的信号。官网上那些“暂勿前往”“谨慎出行”的提示,看起来干巴巴,实际上就是最严肃的预警,甚至可以理解为隐形的“撤离指令”。 不是建议,是底线。 可总有人抱侥幸心理:为了没修完的学分、未收完的生意,或者觉得“没那么倒霉”,硬拖着不走。这种行为,说白了,不仅不负责任,还会给国家和救援体系带麻烦。等到战区平民和作战方界限模糊,一群人在街上移动都可能被误判为目标,再求救就来不及了。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风暴来临前看清征兆。一旦预警发出,就赶紧买票、走人,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才是成年人在危机面前的应对智慧,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战火中“硬核救援”的幻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