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为何很难被攻占,二战美国不用原子弹,也很头疼?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日本为何很难被攻占,二战美国不用原子弹,也很头疼?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很少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占。这是为何?二战时,要是美国不用原子弹,有没有别的方法让日本遭受重创呢?关于日本为何在历史上,鲜少有被攻占的经历,这个原因还要从他们的地理位置与邻国来说起。 如果此刻把目光放到世界地图上,会发现那条孤悬在太平洋上的狭长岛链,宛如四艘随时可能被巨浪掀翻的小舟。 即便是到了二战时期,人类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要跨越这片浩瀚海域去挑战这块“硬骨头”,对当时的美国来说,仍是一个让最高决策层彻夜难眠的噩梦。 理解背后的逻辑,不仅要看战场上的硝烟,更得翻翻老黄历。 长期以来,日本这片土地似乎笼罩着一种让外来征服者却步的天然“结界”。在古代,这道结界就是茫茫大海。 那是帆船时代,无论谁想征服日本,都得先把性命交给海风、风浪和台风的随意摆布。忽必烈曾雄心勃勃地集结战船两次远征,但两次都被台风打得七零八落,“神风”这个名号不是虚的,而是真实地为岛国套上了一层天然防护。 不过,日本能在历史上屡屡自保,不只是因为天气。 还有更现实的考量:所谓“投入产出账”。古代征服者辛苦跨海远征,想要的是什么? 土地、粮食、矿产。 可日本岛上,大面积可耕地不足,总体平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煤、铁等资源也极其贫乏。对那些追求财富和物资的列强来说,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去抢这些贫瘠的石山,远不如去中原或者东南亚划算。 可以说,日本之所以历史上没被轻易攻下,很大程度上是它“穷”得自然形成了安全屏障。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无法再像古人那样对日本置之不理。 但当美军踏上外围岛屿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块土地天生适合防守。问题不仅是海上距离,更是复杂多变的地形——褶皱的山岭、密集的森林、断裂的河谷,每一寸都可以成为防守阵地。 冲绳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82天的拉锯战,每推进一米都是用血换来的。山地让美军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只能回到最原始的短兵相接。 日本军队充分利用地形挖洞筑堡,白天隐匿,夜间袭击,像鼹鼠般钻出来偷袭。 即便是硫磺岛这样寸草不生的小岛,日本人也依靠地下工事,把美军拖进一场消耗战。 结果造成的伤亡比往往令人咋舌:攻下一座山头,付出的代价可能超过守军本身。更让杜鲁门和五角大楼将领们头皮发麻的,是岛上的人。 日本社会的封闭性,加上军国主义催化,形成了一种极端集体狂热。面对入侵,不只是军队在抵抗,整个社会几乎都准备“玉碎”。 飞行员驾驶满载炸药的飞机撞向舰船,平民手里即便只有手雷,也宁愿同归于尽。 美国情报机构当时做过推算:如果照这种方式登陆九州或关东平原,即便对手手里只有竹枪,也会以数百万平民的拼死抵抗把美军拖入长久而血腥的消耗战,伤亡数字可能达到百万级,战争恐怕要持续到1946年以后。这是刚经历欧战洗礼的美国都难以承受的“流血账单”。 因此,美军最终把战略转向“非接触式”毁灭:B-29轰炸机从空中倾泻燃烧弹,把东京变成火海;潜艇切断物资航线,让列岛陷入饥荒。原子弹的投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那场注定血流成河的登陆战。与此同时,苏联出兵满洲,用钢铁洪流击碎日本最后的外交幻想,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头看,日本历史上之所以难以被征服,一方面是自然条件设置的重重险关,另一方面是极端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和军事狂热。 这个孤岛,无论从经济还是人力成本算账,都曾是让任何征服者都望而却步的“赔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