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候的商场里,日本家电柜台前永远排着长队,夏普洗衣机的广告贴满楼道。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老数据显示,2005年那会儿,松下、夏普、日立这些日本品牌,在华家电市场的份额加起来能到47%,中高端市场基本被他们包圆,国产货只能在低端市场打转。 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风向彻底变了。家电城里海尔、美的的展台灯火通明,销售人员拿着平板演示智能控温、食材保鲜功能;旁边的松下专柜却冷冷清清,同款容量的冰箱,价格比海尔贵两千,能耗还高一级。中国家用电器协会2025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更直观:日本主流家电品牌在华的总份额只剩8.3%,松下冰箱的份额跌到2.1%,夏普洗衣机更是只剩1.5%。不是日本货质量下降了,是中国品牌追得太猛。美的自主研发的空调压缩机,比日本同款节能15%;格力的光伏空调在非洲大受欢迎,没电的地方照样能制冷,这些硬实力都是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家电领域的变化还算温和,汽车市场的颠覆才叫彻底。十年前的街头,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是“街车”,雷克萨斯更是身份的象征,不少人说“日系车省油耐造,中国车企十年都追不上”。2015年的数据也确实撑得起这个说法,日本车企在华销量占比超22%,尤其是混动领域,丰田的混动技术当时被吹成“黑科技”,卡罗拉双擎加一箱油能跑一千公里,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选。 现在再出门看看,比亚迪汉、小鹏G9、理想L9随处可见。乘联会2025年10月的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惊了: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38万辆,比丰田、本田在华销量的总和还多。最让日本车企没面子的是混动领域,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横空出世,市区通勤百公里油耗才3.8升,比丰田双擎还低0.5升,价格却少了近4万。等日本车企反应过来想转型电动化,早就慢了半拍,日产的纯电车型艾睿雅上市三年,月销从没超过3000辆;丰田章男前几年还在说“电动化是骗局”,结果2025年在华电动车型销量刚过10万辆,连比亚迪的零头都不到。 数码产品这块,日本品牌的退守更明显。以前玩摄影的,谁没听过“佳能感动常在”“尼康锐不可当”?2010年的时候,佳能单反在华市场份额高达68%,摄影爱好者人手一台5D系列,那会儿小米刚做手机,还被人嘲笑山寨货。现在不一样了,IDC今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佳能在华相机市场份额跌到17%,尼康只剩9%,连曾经的“微单王者”奥林巴斯,都把消费级业务卖了。 反倒是中国手机品牌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小米17系列搭载的自研影像芯片,逆光拍摄时能保留暗部细节,连专业摄影博主都用来拍商业片。新华社报道过,小米这五年砸了220亿在影像技术上,现在全球每四部高端手机里,就有一部用的是小米的影像算法。 松下2024财年在华营收下降18%,索尼消费电子业务在华亏损扩大到32亿日元,东芝更直接,把家电业务打包卖给了美的。不是他们想退,是真打不过了。中国品牌的研发投入简直是“下血本”,2024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超1900亿元,这数字比索尼、松下、东芝三家的研发预算加起来还多。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懂中国人的需求:南方梅雨季潮湿,海尔就推出带烘干除湿功能的洗衣机;家庭用户需要大空间,比亚迪唐的七座布局比汉兰达更贴合中国家庭的身高体型;年轻人喜欢智能设备,小米的智能电视能语音控制全屋家电,这些细节都是日本品牌没跟上的。 当然,咱也得客观说,日本品牌不是彻底不行了。索尼的图像传感器、尼康的镜头玻璃技术,现在还是行业算是顶尖,不少中国手机、相机都得用他们的配件。但他们的问题出在抱着“技术至上”的老观念不放,却忘了市场是跟着消费者走的。夏普还在死磕屏幕分辨率的时候,小米已经做出了能语音交互、联动智能家居的智能屏;丰田还在优化燃油发动机的时候,比亚迪已经造出了续航1200公里的纯电车。跟不上市场节奏,自然会被甩在后面。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制造业逻辑的较量。日本制造业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但迭代慢,一款家电改改外观就能卖三年;中国制造业走的是创新加速度,快速试错、快速升级。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比日本快40%,一款新家电从研发到上市,中国品牌只要6个月,日本品牌往往要18个月。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从当年的日货崇拜到现在的国潮自信,不是我们变挑剔了,是中国品牌真的站起来了。现在靠垄断吃红利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