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公交困局如何破?丽江为“十五五”城市公共交通提供突围样本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当“全国公交日均客运量仅为2023年同期的87.6%”成为行业常态,当“出行方式多元化”持续冲击着传统公交的生存空间,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路在哪里?

在云南丽江,一个依托世界级旅游资源的城市,却用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仅让14%的游客选择公交,更让文旅专线创造出占总营收75%的效益,实现了公益保障与市场开拓的良性循环。

这并非简单的“公交+旅游”,而是一场在“交通强国”与“公交优先”国家战略指引下,以“国家公交都市”创建为抓手,通过体制机制重塑、财政精准护航、路权优先赋能、产业融合创新与绿色前沿引领的系统性破局。丽江的实践,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丽江样本”。

体制破局:公益为基,筑牢可持续发展前提

丽江公交的转型,始于一次果断的“顶层重构”。

“2018年,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国有控股、民营参与’的原则,对原民营公交公司进行国有化改造,”丽江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市地方铁路发展局局长木云涛指出,“这一步的核心目的,是从根本上筑牢公交的公益属性根基。”

这次改制,明确了政府在公交事业发展中的主体责任,确保了在客流低峰期、偏远线路以及针对学生、就医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托底”服务能力。改制后的丽江市公交公司,秉承“公益为先、安全为重、服务为诚”的宗旨,将公益属性列为第一要务。

与此同时,一套完整的规划政策体系迅速建立。《丽江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方案》《丽江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系统性地部署了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施路径。这为丽江公交在“公益”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完全契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保障公众基本出行”的核心要求。

财政筑基:长效投入构建精准化保障机制

公交的公益性决定了其离不开政府的持续投入。丽江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自强介绍,丽江已构建起“预算保基本、专项促更新、多元强基建”的稳定投入模式。“自202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形成长效机制。”

这笔“真金白银”的投入,方向明确,效益优先。一方面保障基础运营,另一方面强力支持绿色转型,重点投向新能源车辆购置与配套充电设施建设。

丽江的实践,正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东透露,“‘十四五’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约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城市交通和城乡公交发展,其中近1亿元用于支持12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更新。”他表示,“在云南公交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丽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种精准化、绩效化的财政保障,避免了“撒胡椒面”,像一台“稳定器”,确保了公交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稳健运营,为后续的市场化探索解除了后顾之忧。

效率为王: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

在丽江这样的旅游城市,路权是公交效率的生命线。丽江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李朝华介绍,他们通过一场“精细化手术”,全面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具体措施包括:构建“两横两纵”城市公交客流走廊,设置公交优先通行区;在古城、玉龙雪山等核心景区周边,通过物理隔离保障公交专用道连续通行;在旅游旺季,甚至通过信号灯远程控制,为公交车辆提供“绿波通行”。

科技赋能同样关键。“我们依托‘丽警在线’小程序、交通态势监测系统,实时推送路况信息至公交调度平台,动态调整发车间隔。”李朝华说,“2025年以来已发布路况提示63条,公交到站准点率提升至94%。”

成效是显著的。2025年暑期,通过专项整治社会车辆侵占公交通道行为,丽江公交在核心区域平均提速18%。这场“路权革命”,极大地提升了公交服务的可靠性与竞争力,将《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中“提升运营效率”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产业融合:市场赋能,“公交+”炼就营收顶梁柱

在筑牢公益根基、提升运营效率之后,丽江公交开始向市场要效益,其核心抓手就是“公交+文旅”。

面对全国性的行业困境,丽江精准地将每年超8000万游客的“客流势能”转化为公交发展的“市场动能”。丽江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渐春提供的数据极具说服力:“‘公交+文旅’模式有效缓解公司经营困境。今年1-9月,来丽游客选择公交出行比例占总客运量14%,文旅专线营收额占总营收额75%。”

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基础专线保覆盖,定制线路补特色”。一方面,11条文旅公交主干网实现了对核心景区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日照金山”黎明专线、古城夜间疏散专班、季节性“丽江的花”观光专线等产品,精准满足了游客多元化、深体验的需求。

更为深刻的是,丽江将公交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升级为旅游体验本身。全长20.7公里的雪山观光火车,自2025年2月试运营以来,客运总量已达15.2万人次,它不再仅是交通线,更是一个“移动观景台”和文旅产品。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子宏科总结道,他们通过“优化线路布局、注入文化内涵、创新产品形态、强化旺季保障”四步,成功推动公交从交通工具向“交通+体验+文化”的复合型旅游载体升级。2024年,丽江“公交+文旅”案例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典型案例,走向全国。

绿色引擎:前瞻布局,从新能源到氢能示范

绿色,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底色,也是丽江作为旅游城市的生命线。丽江公交的绿色转型,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截至目前,全市429辆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高达401辆,占比93.47%,中心城区已实现新能源公交运营全覆盖。

但丽江并未止步于此。立足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它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绿氢丽江”。“氢能大巴旅游专线车投运”被正式写入丽江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丽江市公交公司在全省率先投运5辆“零排放”氢能公交车,用于玉龙雪山景区专线,续航里程达420公里,实现了长途运营的“零碳”排放。

这一步,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尝试,更是服务于城市绿色能源发展战略的产业布局,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在交通领域探索“氢能示范”提供了宝贵的应用场景。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政策标准室副主任杜云柯表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竞争力不足。”他指出,以出行距离10公里为例,乘坐公交车需要61分钟,在与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面对“十五五”,杜云柯提出了“强基础、促发展”的清晰路径:一方面要“保障行业基本盘”,确保服务可持续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支持,推动新老业态协同、公交服务提质增效”。他透露,已提出“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分配机制”等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的政策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