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同区法院高平法庭妥善调解了一批涉15名种植户的农产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农户们的合法权益,助力当地棚室经济健康发展。
大同区高台子镇以种植草莓柿子为代表的棚室经济是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日,大棚里的草莓柿子迎来丰收,本应是种植户们收获的喜悦时刻,但赵某等15名种植户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原来,批发商户盛某与他们签订收购合同,却未全额支付货款,还突然“人间蒸发”。种植户们心急如焚,无奈之下,走进高平法庭寻求帮助。
追踪寻人
主动破局
为了找到盛某,审判团队开启了细致而艰辛的追“踪”之旅。干警们在查询盛某联系方式无果后,决定调整方向,从与盛某业务关联紧密的人入手,将目光锁定在为盛某拉货的司机身上。
起初,司机因害怕自己被牵连,心中有所顾虑,拒绝配合干警工作。干警们多次上门走访,耐心释法明理,主动说明调查目的是为了妥善解决矛盾纠纷,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在干警们的真诚沟通下,司机终于醒悟,提供了盛某可能的行踪线索。干警们马上展开行动,顺藤摸瓜,辗转多地,终于找到了盛某的下落。
沟通中,盛某表示自己并非恶意拖欠货款,而是因销售渠道遇到困难,货物积压,资金暂时无法到位,导致陷入“有心还款、无力支付”的尴尬处境,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玩起了"失踪"。
倾心调解
力促双赢
在充分了解双方情况后,审判团队联合人民调解员,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反复梳理矛盾焦点,平衡双方诉求。
一方面,向盛某阐明拖欠货款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其明确必须履行还款义务;另一方面,考虑到盛某的资金难题,与种植户们耐心协商,争取理解与宽限。
经过多轮沟通,最终双方成功签订调解协议,由盛某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支付剩余货款。如此,既缓解了种植户的资金压力,能够逐步回笼资金,维持棚室后续的生产运营;又给盛某留出了资金周转、恢复销售的空间,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这起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是大同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缩影。从主动追寻“失联”被告,到联合调解促双方共赢,法庭以“小案件”守护“大民生”,用实际行动助力棚室经济发展路上的“柿”业行稳致远。
供稿:大同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