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认为南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日军爬上来,就是炮轰也不怕。但是,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认为南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日军爬上来,就是炮轰也不怕。但是,日军出动了 150 毫米和 240 毫米重型大炮。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面临守城难题。11月中旬的三次军事会议上,多数将领主张“弃守以保存实力”,唐生智却拍案而起:“首都乃总理陵寝所在,不守何以对先总理之灵?”蒋介石最终拍板,任命他为卫戍司令长官,调集15个师约10万部队——这些刚从上海撤退的残兵,不少人子弹不足30发,棉衣还沾着淞沪战场的焦黑。 上任第三天,唐生智就下令收缴长江所有船只,连小舢板都拖到上游烧毁。“破釜沉舟!”他在城防会议上挥舞着明代城墙图纸,“这墙高13米、厚10余米,糯米石灰浆浇筑,当年英法联军的线膛炮都打不穿!”守军在垛口架起机枪,瓮城塞满沙袋,护城河又深挖三尺,30英里城墙成了他心中的“钢铁防线”。可情报参谋递上来的日军炮兵数据——9门240毫米榴弹炮、数十门150毫米加农炮,炮弹能轻松轰穿2米厚混凝土——他只在页边画了个圈,批示“重点布防”。 12月5日拂晓,日军三路进攻的炮声撕碎了南京的宁静。湖北部队刚下轮船,背包还没放下就被推上栖霞山阵地;广东66军在句容用步枪打坦克,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往履带里钻;王耀武的74军在唐山阵地,电话线被炸断后,传令兵要爬过两里地的开阔地才能送达命令。仅仅两天,日军第18师团就撕开句容防线,溃兵像潮水般退向复廓阵地,日军骑兵在后面追着砍杀——外围阵地,连一周都没撑住。 城墙真能挡住现代化炮火吗?12月9日凌晨,紫金山南麓的日军炮兵阵地上,240毫米榴弹炮的炮口缓缓抬起。“放!”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200公斤重的炮弹呼啸着砸向中华门,城墙垛口像被巨人一拳砸烂,砖石混着守军的断肢飞向空中。150毫米加农炮更密集,每40秒一发,光华门的机枪位刚架好就被炸飞,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浑身是血,仍举着大刀喊“堵住缺口”,最终和阵地一起被炮火吞没。 转折点出现在雨花台。88师师长孙元良看着日军坦克冲上来,士兵捆着手榴弹往车底滚,旅长朱赤、高致嵩相继阵亡,全师官兵几乎打光。12月12日中午,320毫米臼炮轰塌中华门20米宽的缺口,日军坦克顺着长干桥冲进城内。这时蒋介石的电报来了:“情势不能久持可相机撤退。”唐生智连夜开会,书面命令写“第36师掩护,余部正面突围”,口头却补了句“自行处置”——混乱就此开始。 挹江门的铁丝网只留个窄缝,数万士兵挤成肉团,有人被踩断脖子,有人掉进护城河。下关江面没有船,士兵拆门板做筏子,刚漂出百米就被日军舰艇的机枪扫翻,草鞋峡的芦苇丛里,断枪、军帽和浮尸缠在一起。唐生智自己乘汽艇从草鞋峡渡江,到浦口时回望南京,城里已燃起冲天大火。12月13日凌晨,日军第6师团冲进中华门,谷寿夫的坦克碾过孙中山铜像前的石狮子,长达六周的屠杀就此开始,乌龙山万余士兵挺着刺刀冲锋,最终倒在机枪阵前。 战后唐生智向蒋介石递上辞呈,回湖南东安办起耀祥中学,黑板上写着“勿忘南京”。1949年8月,他通电拥护长沙和平起义,晚年常对着一张城墙老照片发呆——那道他曾坚信不疑的屏障,终究没能挡住历史的洪流。城墙还在,只是砖缝里,永远嵌着1937年冬天的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