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衢江妇联解锁数字技能增收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吴红梅通讯员程彬笑裴希纯)11月21日,在衢江区樟潭街道新北路来料加工点,伴着串珠碰撞的轻微响声,宝妈郑婷在加工制作来自义乌的饰品。“早上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过来,做到下午再去接娃回家,一天能挣70多块钱。”一旁的经纪人余宵霞介绍,这份特殊的订单,是衢江、义乌两地妇联联合打造的AI赋能培训项目孵化出的成果。

9月底,由衢江区妇联、义乌市妇联牵头,衢江人才科创集团承办的“2025年衢江区AI赋能来料加工技能提升培训班”启动。与传统培训不同,该班采用“订单牵引+技能实训”双轮驱动模式,目前已促成十余个来料加工订单落地衢江,带动近百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对于从事来料加工行业多年的余宵霞来说,这场培训解开了困扰她的发展死结。她相告,参加一周封闭培训后,不仅获得了义乌饰品协会认证的两笔近10万件串珠订单,还学会了用AI技术精准匹配用工需求。通过AI分析区域劳动力特征,短短两天就招募到70余名妇女,加工点日产量较之前提升了三倍。

更让余宵霞惊喜的是培训带来的升级空间。在AI设计的课程体系里,她从零基础开始,系统掌握了钩针技法、直播运营等技能,加工点业务已从单一串珠拓展到钩针、编织包等。“现在每天带着姐妹们边学新技术边接单,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收。”说话间,她手机里弹出义乌客商洽谈新业务的消息提醒。

这样的培训,同样激活了传统加工业者的思维。从事来料加工二十余年的章慧芳在AI直播间完成蜕变——通过虚拟数字人助手撰写脚本、智能分析客户,实现从“等订单”到“抢订单”的跨越。“直播间展示产能优势和样品质量,现在主动找上门的客商明显多了起来。”她说,近期刚签下了一单5万件蝴蝶结加工协议。

“AI不仅优化了传统工艺设计,更重要的是教会来料加工经纪人用数据找订单、用算法管生产。”衢江人才科创集团教育培训负责人戴静滔介绍,目前,订单类别已向毛线编织、竹制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将带动更多妇女解锁“云端就业”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