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华龙洞人——“东至姑娘”发现十周年:又发现人类牙齿化石 已累计发现超20个古人类个体化石

大皖新闻讯“今年我们发现了很多往年没有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清理胶结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1颗人类的牙齿化石和1块人类股骨化石,这为东亚古人类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11月25日,在池州东至县召开的纪念“华龙洞人”头骨化石发现1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透露。当天,20余名国内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地质学等业界专家学者齐聚参会。

座谈会现场。

已累计发现超20个古人类个体化石

“2015年11月18日,我们就是在这片不到100平方米的区域,发现了震惊学界的6号头骨化石。”11月25日上午,在东至县华龙洞遗址公园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向参会专家介绍,该化石完整保存了面部与下颌骨,生存年代距今约30万年,是迄今东亚地区具有现代人特征且年代最早的古人类。

今年的华龙洞考古的精细化发掘与多学科突破尤为突出。7月中旬,考古团队进驻遗址筹备,在东至县政府支持下建成标准化化石修复室和筛洗区,并邀请中科院高级技工培训4名当地民工,如今他们已能熟练运用气动笔开展化石修复工作。“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土样传输与筛洗体系,每天筛选20-30袋土样,连续两个多月处理2000多袋样本,不少以往遗漏的小型化石得以重见天日。”吴秀杰介绍。

专家学者参观考察标本室。

大皖新闻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华龙洞考古工作开展十年以来,已累计发现超过20个古人类个体化石,包括6名儿童和14名以上成年个体。其中1块完整的13岁左右女性头骨化石,被命名为“东至姑娘”。伴随出土的还有400余件石制品、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表示:“华龙洞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亚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关键空白。”

今年的华龙洞考古发现中,不仅清理出1枚人类上颌侧门齿、1块股骨化石,动物化石领域也收获颇丰,新增较为完整的豪猪头骨、完整鹿类头骨化石等。目前遗址已发现包括93种哺乳动物、多种爬行类在内的100余种化石,碳化植物遗存的发现还为推测当时人类已开始用火提供了重要线索。“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清理出大量带有砍砸、切割痕迹的骨骼堆积,其中夹杂着石制品,这说明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曾在此群居,形成了分享食物、协作肢解猎物的生活场景”。吴秀杰研究员告诉记者。

吴秀杰研究员展示新发现的人齿化石。

“华龙洞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含现代人特征最多的古人类遗址,把视野放宽到长江流域,华龙洞的价值会更加凸显。”座谈会上,吴秀杰研究员提出,皖江流域已发现多处重要古人类遗址,从40万年前的和县人,到30万年左右的华龙洞人,再到20万-16万年的巢湖银山人,形成了完整的演化链条。“这些发现与长江上游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下游的南京汤山遗址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证据链。”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遗址仍有巨大发掘潜力,“也许我们现在只是发掘到华龙洞人曾经居住的院子里,还没有真正进入室内。”

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提供关键实证

“经过十年多学科研究,我们确认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最早向现代人演化的古人类,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提供了关键实证。”座谈会上,刘武研究员介绍,华龙洞遗址已发现6处相关地点,证实从3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存基本连续。“这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采集狩猎向早期农业转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会人员参观考察华龙洞遗址。

刘武表示,通过多学科合作,他们在年代测定、古环境重建、体质特征分析等方面取得突破。“遗址发现的马、李氏野猪等北方动物化石,印证了当时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极高,为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丰富素材。”

学术研究同步取得突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完成的蛋白研究已发表于《人类学学报》,证实华龙洞遗址可成功保存蛋白,为20个古人类个体化石的群体演化特征研究奠定基础。考古团队还计划联合AI领域相关专家搭建AI数据库,开发化石自动识别工具,未来只需扫描牙齿化石,系统便能快速判定其种类与属性,为考古研究注入科技新动能。

人类头骨出土位置。

据介绍,国际学界对华龙洞的关注也持续升温。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研究所所长MaríaMartínón-Torres、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已专程赴遗址实地考察,对华龙洞保存完好的化石、石器及丰富的人口规模遗存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全球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

考古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多学科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环境学等领域成果,还原20个古人类个体的群体的体质特征和生活场景;同时推进科技赋能,加快AI化石识别数据库建设,实现化石分类识别的智能化、高效化;此外还将完善保护利用规划,在已获批省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新建华龙洞遗址博物馆与综合性研学旅游中心。

考古遗址公园成研学热门目的地

“从村民修羊圈时偶然发现化石,到如今建成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华龙洞的蜕变是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动实践。”刘武深有感触地说,十年间,他亲眼见证了遗址周边村庄的美丽蜕变,研学旅游带动了就业增收,更培养了一批本土考古技工和专业人才,让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本土力量”,也成为惠及当地民生的“宝贵财富”。

工作人员在清理化石表面的胶结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龙洞遗址陈列馆研学体验区内,“小小化石修复师”“寻找‘龙骨密码’”等互动课程道具整齐摆放。“这些课程是我们联合中科院双古所开发的20余门特色课程之一,已纳入《‘千载诗城’池州研学读本》。”池州市东至县华龙洞遗址管理处主任金泽田介绍,目前东至县已有4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9家县级研学基地,形成了覆盖考古探秘、天文观测、生态科考等领域的完整研学体系。

“十年间,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让文化遗产真正惠及民生。”金泽田介绍,该县已构建起以华龙洞为核心的文旅融合体系,串联星空之城景区、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等资源,打造了考古探秘、天文观测等6大主题研学线路。据统计,今年以来,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景区已接待游客38.6万人次,承接研学团队166个,服务研学人员6.2万人次,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就业增收,更让30万年的古人类文明通过“可游可学可玩”的沉浸式体验走进青少年心中。

孩子们正在研学。(资料图片)

从考古发掘现场到研学热门目的地,从学术殿堂到大众视野,华龙洞正以“科研+文旅”的双轮驱动,书写着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篇章。吴秀杰研究员也表示,未来将联合国内外科研力量,持续探索洞穴未发掘区域,同时加强科普转化,让“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的生动课堂惠及更多公众。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此前所言:“华龙洞媲美周口店,随着保护研究的深入,它的影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孟智超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