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3D打印出来的肿瘤类器官是什么?杭州这支团队,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可能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展现杭州市内的省级博士创新站在科技攻关、产业赋能与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即日起,都市快报联合杭州市科协推出“博才汇聚,创变未来”省级博士创新站系列报道。以人才为擎、以创新为核,通过“好故事”,讲述博士创新站的“杭州实践”。

生物医药创新的“最强大脑”

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可能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核心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癌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20%,这意味着每五个离世的人中,就有一个是被癌症无情夺走生命。

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传统标准化治疗因忽视肿瘤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率不足30%。

不过,希望的曙光正穿透阴霾。生物3D打印技术与类器官技术的融合,正为肿瘤研究、药物开发及临床治疗开辟全新路径,也为攻克癌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

在这场科技与疾病的较量中,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正用“星星之火”,将“可能”变为“现实”。

肿瘤类器官,破解肿瘤异质性的“活体密码”

在捷诺飞的三维打印实验室里,一台RegenovoBio-Architect生物3D打印机正在精密运作。生物3D打印机利用生物墨水封装肿瘤细胞,层层堆叠间,一个毫米级肿瘤类器官逐渐成形——这个微缩版的“肿瘤模型”,不仅建立了与原发灶相似的结构形态,还能更真实地再现肿瘤微环境中的缺氧和代谢异常特征。

肿瘤类器官,是一种利用患者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的三维细胞模型,能够模拟真实肿瘤的组织结构、基因特征及药物响应,为癌症研究、药物筛选及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工具。

在捷诺飞,王玲博士和团队已经在这里对该项技术研究了数十年。

2013年,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这是一家由多位顶尖科学家共同创建、专业提供生物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综合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公司。

彼时,王玲博士以专家身份加入团队。十年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始终围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是导致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王玲博士解释,“传统治疗方式往往采用标准化疗法,但不同患者,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肿瘤部位,其遗传特征和药物反应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类器官技术,可以从患者体内取出肿瘤组织,在体外培养出与原始病灶基因特征、药物响应高度一致的‘活体替身’,进而进行药物筛选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逐层堆积生物材料与细胞,实现了复杂组织结构的精准构建,为肿瘤研究提供了高保真体外模型。”王玲博士指着科研基地内排列整齐的生物3D打印机打了一个比方:“传统2D细胞培养就像把鱼养在平底锅里,而我们的类器官技术是把鱼放回海洋。”

光学检测破局,三维光源成像实现器官精准“复制”

每个患者的肿瘤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确保3D打印的组织器官与原器官高度一致?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检测技术的局限。

传统检测技术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空间分辨率不足,光学显微检测仅能获取组织表面信息,无法穿透三维结构;二是破坏性检测,生化检测需破坏样本,导致关键形态信息丢失。

而肿瘤类器官作为跨尺度(几十微米至几毫米)的活体模型,对检测技术的精度和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王玲博士团队通过光学检测技术的创新,提出了跨尺度的生物架构成像与多维感知分析新技术,解决了生物3D打印领域长期存在的“三维结构精准捕捉”等难题。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系统,实现对类器官的无损、高速、立体检测。该技术不仅可实时捕捉肿瘤组织的三维结构,还能结合药筛实验数据,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反应,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团队成员研究生小李回忆,为解决高通量信号处理难题,团队连续三个月高强度工作,最终通过AI算法优化将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

“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我们不断细化问题,也催生了新的科学发现。”王玲博士说,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模式,催生了200多项国内外专利(含3项国际专利),相关成果在《Cell》杂志引发国际关注。

博士创新站,打造技术转化新生态

走进捷诺飞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产学研科研基地,仿佛踏入生物科技的“未来实验室”。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实验室、复合增材制造智能自动化实验室等高端科研空间有序分布,价值超5000万元的各类试验设备与中试设备排列整齐。

王玲博士介绍,近三年来,捷诺飞的研发费用年均超过1500万元,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的支持下,公司系统攻克了生物医学3D打印、生物材料、组织器官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国际难题。

2023年,捷诺飞与王玲博士团队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建博士创新站。这一举措不仅整合了企业研发中心与高校跨学科资源,还通过“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模式,将企业的实际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推动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

“相较于高校的纯学术,企业会给你提供一些‘真问题’,有真正的需求。其次,在设备以及工程人员方面,他们也会提供一些方法。再者,高校中每个老师研究的方向不一样,但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将这些力量融合在一起。”王玲博士介绍,依托捷诺飞的科研平台及设备,博士创新站整合了企业工程化能力与高校跨学科优势。

“博士创新站是连接产业需求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我们实现了人才带技术、技术强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博士创新站的支持下,王玲博士团队正开展“基于类器官的肿瘤精准治疗和药物筛选平台开发”项目研究——该项目旨在攻克肿瘤类器官临床应用中批量制备、精准检测、高效药筛三大技术难题,为癌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所谓‘新方法’,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的肿瘤类器官需要批量制备,通过测试不同的药物、给药点位、剂量等,通过数据比较,定制治疗方案。”

目前,该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在与浙大邵逸夫医院、浙大二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中,团队发现利用类器官模型预测药物疗效,可以准确、快速筛选出对患者“肿瘤杀伤力大、副作用小”的药物,为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毒副作用。此外,肿瘤类器官能更有效地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效应,提高从临床前筛选到人体试验的转化成功率,在新药研发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生物3D打印的精度突破微米级,类器官模型能高度复现人体反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抗疾病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王玲博士说。

博士站介绍:

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建站企业

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以生物智造与信息技术推动人类健康领域的突破创新,是行业领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捷诺飞构筑了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在生物3D打印、生物构造成像、智能实验室、人工器官、高端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不断革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科研、医疗、制药和日化等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创新应用。

二、建站博士

王玲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侨界创新成果奖、浙江省医学信息与生物三维打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学3D打印分会委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1项。在AdditiveManufacturing、BiomedicalOptical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6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