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出招,这次直接把手指伸向了俄罗斯那两家超级原油出口商——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这俩公司撑起了差不多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一半份额,美国这种级别的制裁一丢出来,国际能源市场哪有不炸锅的道理。上个月22号,美国设定的最后通牒可一点都没含糊,11月21号以后,谁还敢跟这两家俄企直接做生意,二级惩罚马上跟上,哪怕你不在美国地盘,这威慑力摆那儿了。要说美国这套制裁手法,真不是第一次了,可硬碰硬推到能源市场核心位置,这次火力确实集中,直接把压力甩给了全球买家,尤其是亚洲。 现在局势就是这样,两家俄企被卡脖子,最着急的其实是买家。你想印度跟中国,一直都是这两家企业的大客户,每年进口量都大,市场份额相当可观。可是,美国下了死命令,大家都得衡量利弊,选边站队。印度反应特别快,几乎一夜之间,所有来自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的新合同一律暂停。政府层面也没藏着掖着,就是直截了当地疏通伊拉克、沙特、甚至美国本身,那采购渠道立刻掉头,生怕踩雷。只能说,印度在这种大国博弈里,风险意识是有的,见势不妙就赶紧止损。这种“见风使舵”的应变,虽然短期能规避美国风险,可暴露的是印度能源安全的弱点,说白了就是太依赖进口,国际一变天立马慌得一批。 反观中国,策略几乎完全是另一套打法。外交部的态度其实一贯很明确:外部压力没用,能源自主合作中国有自己的底线。美国制裁红线一出来,中国这边并没有急着调整现有采购节奏,依然照常和俄方谈判,交易主线没变,反倒更侧重提升采购多元化,比如中东、非洲、南美市场的多点布局,实际选择权和议价权都在慢慢积累。另外,人民币结算的操作也本着“去美元化”,一边防范金融制裁,一边提升本币影响力。坦白说,这种坚持既有合作、着力自身主动权的策略,确实是有底气的,毕竟市场大,产业链全,受外部打击的承压空间也大,抗风险能力确实强。 说实话,从这次事件能看出,美国这种通过金融和贸易手段达成地缘政治目标的惯用套路,依然是全球市场里头最抓眼球的变量。制裁甩出来,看着是俄企遭殃,其实每个角色都在重新洗牌。印度这回选择“见好就收”,虽然在美国面前没多大回旋余地,但也明显是担心被牵连,短期利益优先。可是对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力就缩小了不止一点,至少在南亚这一块,买家结构要变。一时半会儿,印度对中东的依赖度直线上升,一旦再遇动荡,那风险敞口就放大了不少。 中国不紧不慢,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其实也不是偶然。要说直接无视美国威胁当然不现实,毕竟全球结算体系还得面对现实,但中国这轮战略调整,更多是要在中长期上占主动。比如外贸结算逐步去美元化,不是说一天两天见效,可现在这个局面一出,推进速度自然加快。还有多元采购这块,从北极到中亚再到南美,手里牌越多,主动权才更大。美国想用单点制裁撬动整个市场格局,在中国这个层面上,阻力明显比以前大。 其实全球能源市场本来就很敏感,价格涨跌、运费变动都牵一发动全身。美国一发制裁,中东、欧洲、亚洲统统受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中小买家来说,波动吃不消。可偏偏大国之间的这点利益博弈,外人插不上嘴,能做的就是自保。短期俄罗斯那边肯定压力山大,毕竟两大主力出口通道被卡,一部分油走不出去,现金流收紧是板上钉钉的。俄罗斯这些年被制裁得多了,沙盘早就推演过,转向亚洲市场、搞本地货币结算、提高灰色贸易渠道,这些备选方案都不是摆设。 再看美国自己的算盘,现在全球油价自己也盯着呢,真要供应链出问题,美国国内压力也不会小,尤其是年底选举或者国际形势有变的时候。动用制裁工具的本意,就是想直接削弱俄罗斯出口能力,同时把盟友和主要买家都绑在自己规则里面,不让人有其他选项。可是,这种高压玩法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其实很多国家都在盘算怎么自保,不可能永远按规矩出牌。 现在说这场制裁战的最终走向,确实还要看几个主角的后续动作。印度大概率短期会继续规避,但中长期要想彻底甩开俄油还真难,毕竟价格、地理和运输优势都不是说换就能换掉的。中国这边,策略弹性比别人高,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借机推进全球影响力,时间越久,优势越明显。俄罗斯当然受伤最重,但只要亚洲市场没彻底封死,油还在流、钱还能进,西方想一口气掐断难度不小。 所以现在局势很明朗,美国制裁继续发力,俄罗斯缓慢调整,印中两国各出奇招,全球能源市场连锁反应已经不可避免。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这些大国博弈里,到底谁的韧性更强,谁能顶住压力找到路线。大国之间这一波角力,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事,背后牵扯的既有经济账,也有战略算计,大家都在等下一个变数什么时候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