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 - 12 - 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日本机场里攒动的人群和那句 “想想 1937-12-13” 的感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民族记忆的闸门,89 年前的苦难与如今的安稳在这一刻形成了刺目的对照。 1937 年的冬天,南京城里的硝烟不仅笼罩着国土,更让每一个海外华人的回家路变得遥不可及,而这种 “有家难归” 的绝望,是如今挤在机场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沉重。1937 年 8 月开始,日军海军就把中国从汕头湾到长江口的海岸线死死堵上了,没过几天又把封锁线拉到了山海关,等于把整个沿海的出路都封死了,只许第三国船只通行,华人想坐船回国比登天还难。 当时上海港是海外华人回国的重要通道,可淞沪会战一打响,这里就成了战场,国民政府只能征用 185 艘民船装满石子沉江,试图构筑江阴封锁线阻拦日舰,可连航标都得提前拆了,自家的航运先断了气。那些在日本、东南亚的华人手里攥着血汗钱也买不到一张船票,就算侥幸搭上外国商船,到了近海也得被日军舰艇拦下来,轻则被驱赶,重则连人带船都有危险。 1938 年初更荒唐,连苏联远东地区的华侨想回国都没门路,苏联借着中国抗战急需援助的时机,多次抓捕远东华人,说是怀疑他们通敌,中国大使馆去交涉都被冷遇,最后只能妥协让华侨迁去新疆,想回内地比翻越天山还难。 那时候的中国海军别说去海外接人,连自家门口的航道都快守不住了,全国像样的军舰加起来没几艘,最大的 “平海” 号巡洋舰才 2600 吨,还没日军的驱逐舰吨位大,只能靠自沉旧舰堵航道,根本没能力突破封锁接同胞回家。更让人揪心的是,就算有人拼了命靠岸,等着他们的也不是安稳 —— 华北、华东遍地烽火,南京陷落后周边城镇一片狼藉,所谓的 “家” 早就成了断壁残垣,回来也只是从一个困境跳进另一个绝境。 而现在机场里的人们虽然着急,眼神里却透着笃定,这种底气是国家用实力堆出来的。2020 年疫情期间,日本横滨港的 “钻石公主” 号邮轮成了漂浮的隔离区,船上 364 名香港居民和不少内地同胞急得团团转,确诊人数一天天涨,眼看就要被困在海上。 结果中央政府一统筹,驻日大使馆立马协调,香港特区政府的包机很快就飞了过去,首架就接回 106 人,连老人急需的降压药、心脏病药都连夜送上去了,还特意安排大巴把人从横滨送到东京机场,全程无缝衔接。 同一时期,国航先后从大阪、东京派包机接湖北籍同胞,2 月 5 日从大阪接回 223 人,2 月 16 日又从东京接走 207 人,连日本各界捐赠的 3.5 吨防疫物资都一并捎了回来,机组人员全是挑的业务最精的骨干,回来还得隔离 14 天也没人含糊。这要是放在 1937 年,别说包机,能有人管你是不是中国公民都难,可现在不一样,只要同胞有难,国家的动作比谁都快。 这种救援能力可不是凭空来的,看看这些年的撤侨行动就知道有多硬气。2011 年利比亚内战,3 万多中国人被困,战火都烧到工地了,中国立马启动一级响应,海军护卫舰、空军运输机、邮轮齐上阵,12 天就把 35860 人全接回来了,还顺手帮 12 个国家撤了 2100 人。 2015 年也门战乱更惊险,沙特的空袭把港口炸得稀烂,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直接暂停任务,临沂舰、潍坊舰冲进战区,不光接回 613 名中国公民,还救了 279 名外国人,特战队员在码头架起警戒圈,谁敢闯就直接开火,这阵仗在 1937 年想都不敢想。 2022 年俄乌冲突,5200 多名中国公民安全撤离,4600 多人坐政府包机回家,实现了 “无死亡、无群伤”,这种保障力度搁在 89 年前,是海外华人做梦都盼不来的福气。 当年和现在的差别,说到底就是国家硬不硬气。1937 年的中国,连苏联抓了华侨都得忍气吞声,因为要靠人家援助抗战,报纸都不敢报道这事,怕得罪了 “靠山”;现在的中国,驻日大使馆能直接跟日方掰扯检测流程,硬是把原定 45 人的包机名额加到 106 人,签证过期了一个照会就能协调解决。 89 年前,南京的炮火让 “回家” 成了奢望;如今,日本机场的喧嚣里藏着的是 “能回家” 的笃定。从被封锁在海上叫天不应,到一个电话就能盼来包机;从国家弱小时侨民任人欺凌,到军舰开道接同胞回家,这中间的跨度,是无数先辈用苦难铺就的觉醒之路,也是国家从积弱到强盛的最好证明。 那句唤起记忆的话,从来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提醒每一个人:如今机场里安稳的等待,是当年无数人用命都换不来的幸福,而这一切的根基,是背后那个能稳稳托住同胞的强大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