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48年底,蒋介石败走台湾。由于飞机超载,他不得不丢下10块大石头,谁知这10

1948年底,蒋介石败走台湾。由于飞机超载,他不得不丢下10块大石头,谁知这10块石头意外成为了后来我们的“镇国之宝”。 10块大石头就是被称为镇国之宝的中华石鼓,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文儒介绍,石鼓的真正制作年代至今仍有争议,1958年郭沫若通过对石鼓文字形体的深入分析,判定其为秦文公时期作品,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 但近年来出土的秦公簋铭文显示,石鼓更可能是秦襄公为祭祀周天子而制作的礼器,时间还要往前推一个世纪。 这十块花岗岩巨石每块高约60厘米,直径约50厘米,重量在800至1000公斤之间,石面上用籀文刻写的十首四言诗,共计718个字,内容涉及渔猎、祭祀、军事等方面,其中第三面石鼓的《吾水》篇保存最为完好,吾水既清,吾道既平等句子至今清晰可辨。 石鼓的保护史堪称一部中国文物保护的缩影,唐代大历七年,诗人韩愈在凤翔府见到石鼓后,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妥善保护,并创作了著名的《石鼓歌》,他在诗中写道: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这首诗直接推动了唐德宗下诏将石鼓移至太学保存。 宋代是石鼓研究的黄金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纷纷为石鼓作跋,宋仁宗皇祐四年,司马池在凤翔任上花费三个月时间,动用上千人力在荒山中寻找失散的石鼓,最终找回九块为凑齐十数,他私自仿制了一块,结果被朝廷识破受到严惩。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1933年2月日军逼近山海关,故宫理事会紧急决定南迁文物,负责石鼓包装的技术员马衡创造性地采用了双层防护法,先用高丽纸浸湿后敷在石面保护字迹,再用稻草绳缠绕固定,最外层套上特制的楠木箱,这个方法让石鼓在长达14年的颠沛流离中毫发无损。 1937年7月北平沦陷前夕,十块石鼓被连夜运到西山碧云寺后山的防空洞中,外面用砖墙封死,伪装成普通山洞,日本特务多次搜山都没有发现。 1948年12月15日下午3点,南京明故宫机场,一架C-47运输机正在装载第三批赴台文物,这架飞机的最大载重为6.5吨,但加上石鼓后总重量达到11.3吨,严重超出安全范围,飞行员陈德和当场拒绝起飞: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力争要带走石鼓,他甚至提出可以卸下部分黄金,但蒋介石最终拍板:金子比石头重要,这个决定让在场的文物专家痛心疾首,他当晚失眠到天明,痛失国宝,愧对先人。 解放军进入南京后,在机场仓库发现了这批被遗弃的石鼓,1950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石鼓被专列运回北京,为确保运输安全,铁道部特意调配了减震性能最好的车厢,时速控制在40公里以内。 进入新世纪故宫采用最新科技手段保护石鼓,2019年启用的恒温恒湿系统,能将展厅温度控制在20±2℃,湿度保持在45±5%,红外线扫描技术的应用,让专家们在石鼓内部发现了此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部分刻痕中残留着2700年前的青铜屑,这证明当时使用的是青铜刻刀。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2018年参观北京故宫时感慨:如果当年石鼓到了台湾,以当时的保存条件,恐怕难以保持现在这样完好的状态,她透露,台北故宫收藏的石鼓拓本研究了几十年,始终无法解决一些文字辨识问题,只有看到实物才恍然大悟。 如今,石鼓不仅是故宫的镇馆之宝,更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的重要见证,202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石鼓文字的数字化分析,破译了此前无法辨认的17个字,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