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被盘问,银行加码反诈,律师直接举报 2023年11月3日,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的建设银行准备取出四万元现金,他先尝试在自动取款机上操作,发现每次最多只能取五千元,转账上限也只有两万元,于是决定去柜台办理手续。银行柜员没有多问别的,直接询问他取钱的用途,周筱赟回答说是个人消费,但柜员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要求他具体说明是购买什么东西,还提出要查看他银行卡上所有的交易记录。周筱赟认为这个要求非常不合理,就没有同意配合,柜员随后表示要报警处理,结果让周筱赟在银行等了半个小时,也不见有人来。最后银行的管理人员出面调解,但周筱赟并没有接受,直接就离开了那里。 过了几天,建行有位姓侯的负责人打电话给周筱赟,说年底反诈任务挺重,主要是为了保护客户的钱袋子,也对他觉得体验不好表达了歉意,但周筱赟没有接受这个说法,他不是在意情绪上的事,而是在意银行有没有按规矩来,银行方面没承认自己有违规操作,也没提他们擅自改了央行的规定,道歉只停留在让他感觉不舒服这件事上,并没有提到他们做错了什么。 实际上央行早就明确过,只有单笔超过五万元的现金存取才需要登记用途,建行东营支行自己把门槛降到一万元,明显超出了规定范围,而且2023年8月央行还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打算将来连五万都不用登记,说明政策是朝着放宽的方向走,可这家银行反而管得更严,这是和监管方向不一致的做法,他们不是在执行规定,是在自行增加额外要求。 很多柜员和周筱赟私下说,他们每天被系统要求问客户取钱做什么,客户不高兴就投诉,最后责任落到柜员头上,反诈本来是好事,现在变成柜员的考核指标,谁问得多拦得多,谁的绩效就好,这些柜员不是警察,也没有执法权,却要普通人取钱时写用途说明,这就像把银行变成了派出所。 周筱赟在11月10日正式举报了这件事,到现在快两年了,监管方面一直没有动作,银行还在照常执行规定,客户取钱时仍然要接受盘问,有人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安全,但安全和便利不应该对立,如果连取钱都要被审问,那吃饭、打车、网购是不是也要报备,银行的所谓保护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控制,假如有人取500块钱也被追问用途,或许还有人会说这是为了他好。 这件事看起来是取款被拦住,实际上暴露出银行随意扩大自己的权限,央行规定了标准,地方分行却擅自降低门槛,还振振有词说是为了防范诈骗,但诈骗案件真的能通过询问客户买了什么菜来预防吗,恐怕很难做到,防范诈骗应该重点关注可疑账户和异常资金流动,而不是干扰普通人的日常消费,银行把压力转嫁给柜台员工,员工又转嫁给顾客,最终没有人受益,顾客觉得麻烦,员工害怕担责任,银行只想撇清自己,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感到不愉快。 周筱赟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头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因为他们知道投诉没有用处,但周筱赟不一样,他坚持要较真,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认为规则不能随意更改,银行可以加强风险控制,但不能越过法律界限,否则今天问取款用途,明天就可能查看微信聊天记录,这件事还没有结束,等着看后续发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