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主要信源:(共产党员网——【抗日英雄谱】赵尚志:誓抗战 效马援 裹尸还) 1942年2月12日的深夜,黑龙江的深山老林里寒风刺骨。 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发出嘎吱声响,积雪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的白光。 赵尚志带着一支小分队在密林中艰难前行,脚下的积雪被踩得咯吱作响。 这位抗日联军的指挥官穿着褪色的军装,眉头紧锁,正思考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林间的雾气在低温中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挂在每个人的眉毛和帽檐上。 队伍中一个叫刘德山的汉子眼神闪烁,他悄悄放慢脚步,落在队伍最后。 这个叛徒内心忐忑不安,右手始终按在腰间的手枪上。 当队伍行至一处林间空地时,月光透过光秃的树枝洒在雪地上,他突然举起手枪,对准赵尚志的后背扣动了扳机。 枪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格外刺耳,惊起一群栖息的寒鸦,扑棱着翅膀飞向夜空。 赵尚志身体一震,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 他强忍剧痛转身,凭借多年作战的本能连开两枪,准确击中了叛徒的胸口。 刘德山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倒在了雪地上,鲜红的血液在洁白的雪地上格外刺眼。 赵尚志还想说什么,但伤势过重,最终倒在冰冷的雪地中,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 附近的日军听到枪声迅速赶来,将重伤的赵尚志押送到伪警察署。 简陋的审讯室里,煤油灯投下摇曳的光影,墙壁上结着一层薄霜。 赵尚志虽然面色苍白,但眼神依然坚定。 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任何抗日武装的机密信息,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始终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天亮时分,赵尚志因伤势过重牺牲。 就在这时,一个伪警察用靴子踢了踢烈士的头颅。 站在一旁的谢文东突然冲上前,狠狠扇了那个警察一记耳光。 "你是没有手吗?"他厉声喝道,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 这个曾经背叛革命的叛徒,此刻却表现出对烈士遗体的基本尊重,他的手掌因用力过猛而微微发红。 谢文东原本是抗联的高级指挥员,与赵尚志并肩作战多年。 在日军的利诱下,他最终选择了叛变。 但当他亲眼目睹昔日战友的遗体受辱时,内心残存的人性让他做出了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既有羞愧,也有愤怒。 日军为了震慑抗日军民,残忍地割下赵尚志的头颅,将遗体抛入冰冷的松花江。 头颅被装在木箱里,在东北各地巡回示众。 松花江的冰面上,只留下一片暗红的血迹,很快就被新落的雪花覆盖。 这位抗日英雄的遗骸直到62年后才被找到,最终安葬在家乡的烈士陵园,墓碑前常年摆放着新鲜的花束。 赵尚志的抗日历程充满传奇色彩。 他1908年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家庭,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系统学习了战略战术。 毕业后毅然返回东北组织抗日武装,经常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 虽然个子不高,但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北国雄狮",他带领的部队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 在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里,赵尚志指挥了大小百余次战斗。 最著名的是1936年的"冰趟子"伏击战,他巧妙利用地形优势,以少胜多,重创日军。 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战士们记得,在那场战役中,赵尚志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始终在前线指挥作战。 赵尚志的牺牲是东北抗联的重大损失。 但他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日信念,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如今,每年清明节都有群众自发到烈士墓前祭奠,缅怀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抗日英雄。 当地的老人还会向年轻人讲述他当年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在墓碑前献上自己制作的纸花。 他的精神就像松花江的流水,永远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