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11月25日报道,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11月24日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行的一场活动上发表讲话时说:“美国和中国已经领先一步,欧洲错失了在AI领域抢占先机的机会。”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在这场竞赛中,欧洲的态度显得格外谨慎而矛盾:一方面高举“可信AI”“伦理优先”的旗帜,试图以规则引领世界;另一方面又因行动迟缓、投资不足,眼睁睁看着美国和中国遥遥领先。 欧洲并非没有意识到AI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2024年,欧盟就推出了全球首部全面监管AI的《人工智能法案》,按风险等级对AI系统进行分类管理,禁止社会评分、限制人脸识别,并要求生成式AI必须标明内容来源。这套制度体现了欧洲一贯的价值观——安全、隐私与人权至上。然而,过度强调合规与伦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繁复的审批流程、高昂的合规成本,让许多初创企业和研究机构望而却步,创新活力被无形束缚。 欧洲在AI基础设施和资本投入上远远落后。美国有英伟达、谷歌、OpenAI等巨头持续烧钱研发大模型;中国则依托庞大的数据市场和国家支持快速推进产业应用。相比之下,欧洲既缺乏本土AI领军企业,又缺少统一高效的算力网络。尽管欧盟已在2025年推出“AI大陆行动计划”,计划建设13个AI工厂、投入数百亿欧元,并推动医疗、制造、国防等领域的AI落地,但这些举措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体劣势。 此外,欧洲内部的碎片化问题严重。27个成员国在语言、法规、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差异巨大,导致数据难以互通、人才流动受限、政策协调困难。虽然欧盟正努力通过“数据联盟”“AI技能学院”等机制弥合裂痕,但整合过程注定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