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综治中心里的“解结术”

检察日报

“要是没有这场听证会,我心里的疙瘩不知道要结到什么时候。”日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下称“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学生梁某的母亲终于松了口,“我们愿意接受调解,不为难孩子”。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和解”,一场校园矛盾在检察院、公安机关、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圆满化解。

校园小事酿祸端

今年6月,在金水区某中学初二某班教室的走廊里,一场由同学间的恶作剧引发的争执瞬间升级。推搡中,张某一拳打在同学梁某的鼻子上,造成梁某鼻骨骨折。经鉴定,梁某的伤情构成轻伤二级。

事发后,张某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是开玩笑没分寸,不愿承担高额赔偿;梁某的母亲则坚持“要讨个说法”,执意要求追究张某的刑事责任。学校、社区多次组织调解,可双方一个“不让步”、一个“不认错”。一气之下,梁某母亲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公安机关经调查,很快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张某案发时未满16周岁,且造成对方轻伤而非重伤结果,不符合刑事立案标准。

“明明孩子受了伤,怎么就不立案?”梁某母亲很不解,带着怨气向金水区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承办检察官薛艳艳第一时间展开调查:走访学校时,班主任说“两个孩子平时经常一起打球,没有深仇大恨”;与家长交流时得知,受伤的梁某因为此事不愿意回到学校,张某在悔恨之余不得不转学。

“得帮两家人解开这个结。”薛艳艳明白,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两家人心里的疙瘩没解开,矛盾迟早还会爆发,甚至影响两个孩子的未来,她当即决定启动“检察+N”融合履职机制。而承载这一机制的核心平台,正是金水区综治中心。

综治中心搭平台

“很多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还有这类涉未成年人案件,单靠一个单位很难化解。”金牌调解员鲁素丽的话,道出了综治中心的重要作用——司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拧成一股绳”,专业力量既能各司其职,又能随时联动。

听证会就是在这样的“合力”中拉开的序幕。公安机关首先拿出证据,逐条解释不立案的法律依据,从刑事责任年龄到案件情节,说得明明白白。金水区艺术小学教师、听证员聂焱结合教学经验分析道:“如果揪着追责不放,两个孩子可能从此结仇,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心理;可要是能和解,不仅能修复关系,还能教会他们如何妥善处理矛盾。”

社区调解员张老师顺势接过话头,语气温和却直击人心:“大家来这儿,都是为了孩子。综治中心就是个‘暖心平台’,找个最优的办法,让孩子能安心回学校,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证员们站在“家长”和“教育者”的角度,把道理讲进了梁某母亲的心里。她看着听证记录上“孩子害怕上学”的字样,眼眶慢慢红了,声音也软了下来:“我就是心疼孩子……要是能让他们好好读书,我愿意调解。”

听证会刚一结束,调解工作就马不停蹄地跟上去:综治中心驻点的司法社工,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帮梁某母亲梳理情绪:“您要是一直带着怨气,孩子也会跟着焦虑,反而影响情绪恢复。”金牌调解员则拉着张某的家长聊“责任”:“主动赔偿不是丢脸,是让孩子知道做错事要承担,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两个小时后,张某的家长当场支付了赔偿金,两家人分别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就这样,这场僵局在综治中心里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单点发力”变“多元融合”

早在2021年10月,金水区检察院就瞄准“基层矛盾化解难”的痛点,在综治中心设立了检察服务窗口,安排检察官常驻办公。在这里,检察官不用“等案上门”,而是主动与公安机关、社区组织联动:公安机关发现涉未成年人案件时,可第一时间与检察机关沟通;社区组织遇到难解的邻里纠纷时,检察机关能及时介入提供法律支持。

今年5月,金水区检察院又联合区妇联,在综治中心挂牌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专门针对涉案未成年人家庭常见的“亲子沟通少”“教育方式简单”等问题,通过专题讲座、一对一辅导、亲子互动等形式,提供定制化法律指导。就像前述案件在调解后,指导站专门为两家家长安排了“亲子沟通课”,避免矛盾再次发生。

截至目前,检察服务窗口已受理案件线索15件,召开检察听证会6次,成功化解信访案件3件;家庭教育指导站为3名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提供了专业指导,118名像梁某、张某这样的孩子,在综治中心的“多元合力”帮助下,重新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今,升入初三年级的张某和梁某已经从事件中彻底走出,专心备战中考。而在金水区综治中心,温暖的“解结故事”还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