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戴旭老师说了:在历史上的中国,有好几次可以完胜日本的时刻,但都错过了! 为何历

戴旭老师说了:在历史上的中国,有好几次可以完胜日本的时刻,但都错过了! 为何历史的警钟总在相似的节点回响?当今天的我们回望东海,舰阵如林的盛景背后,藏着多少因犹豫错失的制胜先机? 四百余年前的万历年间,日本列岛的野心已冲破海峡。丰臣秀吉调动十五万大军,于釜山抢滩登陆,铁蹄踏向朝鲜半岛。彼时朝鲜军备废弛,猝不及防下连连溃败——日军登陆仅月余,王都汉城便告失守,国王李昖一路北逃至鸭绿江畔,向宗主国明朝发出泣血求援。 明朝援军随即跨过鸭绿江,大将李如松率部猛攻平壤。明军火炮齐发,日军火枪在重火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弃城而逃。这本是直捣日本本土、永绝后患的绝佳时机,可决策者却止步于“光复朝鲜”,未乘胜跨海追击——放任对手喘息的代价,是数十年后日本武士阶层对大陆的觊觎愈发炽烈。 时间来到1874年,历史的剧本再次上演。日本以琉球渔民遇害为借口,悍然派兵进犯台湾南部。彼时清朝水师已配备新式舰船,足以驱逐来犯之敌,可朝堂之上却弥漫着“息事宁人”的妥协声。最终,清政府以“抚恤琉球”为名草草收场,不仅未明确琉球主权,更让日本摸清了这个庞然大物的外强中干——这纸退让协议,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奏。 两次错失良机,根源何其相似:当军事优势在手时,总有人寄望于“以和止战”,却不知豺狼的欲望从不会因退让而满足。正如左宗棠所言:“泰西诸国虽强,其志在通商取利,非若日本近在肘腋,窥我疆埸,寝馈不安者也。”这位抬棺出征的老臣,早已看透日本作为近邻的致命威胁。 从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到甲午年间的铁甲舰,从九一八的炮声到南京的血泪,历史反复证明:对侵略者的纵容,就是对和平的背叛。每一次“以柔克刚”的幻想,换来的都是更贪婪的索取;每一次“见好就收”的短视,埋下的都是更深重的灾难。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晚清。东海之滨,新型驱逐舰犁开碧波;神州大地,工业体系筑牢根基。但我们从未忘记:左宗棠拼尽一生追求的“山河无恙”,不是喊出来的盛世,而是一代代人用警惕与实力守护的安宁。 历史不会给“如果”留下位置,但会给“警惕”留出空间。那些错失的完胜时刻,终将化作今日前行的铠甲——因为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和平,从来只在刀锋之上。

评论列表

GQ
GQ 1
2025-11-25 22:55
来个3500x2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