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泉州鲤城人大:“代表+”加出基层治理新图景

调解室内双方握手言和,向调解员诚挚致谢;长者食堂内饭菜飘香,老人们笑语盈盈;公益诊所里,老人们问诊拿药便捷省心;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车辆停放有序,居民乐享新生活……这些鲜活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这背后离不开泉州鲤城人大代表的努力。近年来,福建泉州鲤城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探索“代表+”履职模式,活化了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代表+调解”化纷止争,凝心促和谐

“8年了,今天终于圆满解决了,太感谢你们了!”在签订调解协议书后,张某等9名投资者悬了多年的心终于放下。这起争执长达8年的金融投资合同纠纷,在浮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柯毅岩与区人大代表吴建明、吴冬菊的共同调解下,从申请到成功化解仅用半天,涉及金额40万元。

街道特邀调解员协助调解矛盾纠纷

调解因何如此高效?答案藏在浮桥街道“代表+调解”机制里。街道人大工委在“3+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基础上,创新组建以人大代表为主体的巡回调解队,依托代表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主动走进企业、走访住户、深入田间,排查纠纷隐患,宣讲政策法规,及时介入化解矛盾。对法院受理的适宜调解案件,代表们还联合法官、人民调解员联动联调,推动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调解“金钥匙”,巧开千把锁。截至目前,依托“代表+调解”模式,人大代表已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超过150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56起,涉及金额458万元,收获群众致谢锦旗7面,成为基层善治中一支可信赖、有温度的力量。

“代表+养老”用心守护,暖胃更暖心

走进海滨街道金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温馨闲适的气息扑面而来。老人们或围坐畅谈,或下棋健身,安心享受着“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一站式养老服务,这里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这份安心守护源于海滨街道人大工委“代表+养老”项目的精准发力。面对辖区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海滨街道人大工委将养老服务确立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通过专题调研、需求梳理,推动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累计服务入住老人约150名,年均提供上门服务400人次。

为入住老人提供贴心的专业照料服务

代表履职的脚步不止于此,市、区人大代表曾玉云紧盯“舌尖上的养老”,推动金山社区长者食堂改造升级,让老人们吃上了一口热饭;区人大代表庄黎明则连续多年牵头发起义诊活动,将健康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如今,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海滨街道成功打造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正成为守护“夕阳红”的温暖风景。

“代表+公益”暖心善行,纾困亦传文

每天中午,位于临江街道新桥社区的万龙慈善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陆续前来用餐;用餐前,不少老人会先步行前往隔壁的万龙慈善诊所测血压、血糖,免费享受医疗服务,这已经是社区老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食有所安、病有所医”的便利,始于临江街道“代表+公益”的暖心实践。区人大代表郭镇义在走访调研中,敏锐捕捉到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看病难”痛点,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至街道人大工委,并表示其创立的万龙慈善基金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共同创办万龙慈善食堂和万龙慈善诊所,解决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万龙慈善食堂每日为社区73周岁以上老年人及困难群体免费提供午晚餐,日均就餐人数达150人次;万龙慈善诊所可为街道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挂号、诊疗、拿药”三免服务,累计服务居民超3万人次。

社区60周岁以上居民在万龙慈善诊所免费看诊

公益的暖流,同样滋润着文化的根脉。省人大代表郑芳卉化身“文化使者”,牵头打造集非遗传承、教学展演、普法宣传、代表履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文化活动浸润古城;区人大代表吴湘霖组织的“城南讲古”活动,用熟悉的乡音讲述历史,让李贽故居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课堂”。

“代表+项目”揭榜攻坚,提速更提质

甘棠巷面粉厂宿舍化粪池堵塞、老旧小区停车难、项目招商引资……在鲤中街道,一份包含古城提质、营商环境、民生服务等5大方向13项任务的“榜单”一经发布,便有12名人大代表主动“揭榜”,成功认领7个项目,一场场基层治理的“主动仗”就此打响。

其中,在区人大代表辛萍花协调推动下,甘棠巷不仅被纳入古街巷改造,面粉厂宿舍化粪池的堵塞问题也得以解决;区人大代表粘元士深耕老旧小区改造,助力纾解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顽疾;区人大代表陈淑华联合街道诚信促进会,以“微植入”的方式打造通政巷诚信文化示范巷。随着一个个“任务”被认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得可触可感。

鲤中街道通政巷诚信文化示范巷

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同样活跃着代表们的履职身影。2025年新春恳谈会上,八一酒店改扩建、泉州晚报社印刷厂产业园区改造等4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30.6亿元。一组组扎实的数据,成为“代表+项目”模式赋能区域发展最有力的注脚。

从浮桥街道构建的“矛盾化解”格局,到海滨街道织密的“银龄守护”网络,到临江街道搭建的“公益暖心”平台,再到鲤中街道创新的“项目认领”机制,鲤城区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实践,犹如一个个鲜活切片,映照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旺盛生命力。下一步,鲤城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代表+”履职模式,推动代表履职与中心工作同频、与民生需求共振,让代表“动”起来,履职“活”起来,成效“实”起来,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民主故事。(福建泉州鲤城区人大常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