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卓每经实习记者:郑欣蔚每经编辑:陈星
“您好,我是中国汉堡咨询部的顾问。”
11月24日,一通来自福建福州的电话,让以“塔斯汀加盟咨询者”身份进行暗访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意外亲历了一场加盟骗局。对方以塔斯汀加盟为话题,却在取得记者信任后诱导记者加盟另一不知名品牌。
记者注意到,塔斯汀官方公众号近期发文以相关案例提醒警惕加盟骗局,其热线电话也明确提示“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我司员工,诱骗客户参与品牌加盟”。
加盟骗局的滋生,恰是塔斯汀作为新崛起的“中式汉堡巨头”品牌热度与风险的侧面印证。
近90天新开约1000家门店,同期关闭超800家——行业监测平台的最新数据表明这位新晋“万店俱乐部”成员在狂奔之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考验。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汪洪栋向记者直言,餐饮品牌发展至一定阶段时,门店淘汰率保持在20%左右是正常的,但塔斯汀的高闭店数已构成风险信号。有分析师同时指出,门店密度饱和、加盟商盈利空间压缩、市场竞争加剧,甚至食品安全风波,都在暴露塔斯汀快速扩张过程中管理能力承压。
记者就近期门店“高开高关”现象向塔斯汀官方邮箱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山寨咨询缠身塔斯汀,记者亲历加盟骗局
11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了一通来自塔斯汀总部所在地福建福州的电话,对方向记者开启了一场近40分钟的“专业咨询”。
打来电话的李姓顾问自称2021年起便从事塔斯汀加盟咨询业务。对话中,他展现出对塔斯汀运营细节惊人的熟悉程度:从前期投资费用、加盟流程,到官方未曾公开的产品毛利率、门店淘汰率,无一不对答如流。
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李顾问坦言塔斯汀或已过最佳加盟期,指出记者意向区域门店密度过大,经营将面临挑战。紧接着,他讲述了一个颇具转折意味的故事。
据其描述,2021年他曾向某咨询者大力推荐加盟塔斯汀,但今年3月,该咨询者选择主动关店,原因是跟风加盟塔斯汀的人太多,导致竞争激烈。
随后,这位顾问开始大力推荐另一不知名中式汉堡品牌。

当记者察觉异样对其身份进行多次追问后,该顾问最终松口:“我不是塔斯汀的。”据其描述,他所属的中国汉堡咨询部与塔斯汀是“合作关系”,接受其加盟咨询业务的委托,并与华莱士、德克士等多个品牌都有官方合作。
为核实情况,记者致电塔斯汀官方客服,得到明确回复——没有与外部合作。客服强调加盟事宜仅由总部顾问负责,并称涉事顾问的相关数据可能也是以加盟商身份获得的。
华莱士官方客服也向记者证实,华莱士没有任何招商和加盟业务,也从没有委托任何网站进行招商加盟。
加盟商吐槽不赚钱,门店“高开高关”现隐忧
骗局的产生,折射出塔斯汀万店火热加盟背后面临的生态维护升级挑战。与此同时,门店“高开高关”现象同样反映出加盟体系承受的现实压力。
一位曾开设多家塔斯汀门店的加盟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门店已陆续关闭或转让,目前仅存的一家也在考虑出手。
“赚不到钱。”他直言,“一个店8名员工、1名店长,仅工资每月就超过4万元,再加上房租、水电等支出,总部对月营业额超20万元的门店还要抽取6%的提成。如今直播间动不动9.9元三样小吃、9.9元两个汉堡,怎么搞到钱?”
尽管处境艰难,但该加盟商仍承认,在同类品牌中塔斯汀“算是活得最好的”,其他模仿品牌生存更加不易,“那些快招品牌平均两个月就倒闭了”。
数据显示,近90天塔斯汀新开门店1008家,新关882家。

对于门店近期“高开高关”现象,记者联系上塔斯汀官方加盟顾问,其未作出具体解释,仅表示“店开多了,关了是很正常的事”“我也看到过(相关讨论),只能说树大招风”。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认为,塔斯汀的“高开高关”现象并不健康。“这说明有大量门店面临经营问题。”林岳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塔斯汀门店密度已趋饱和,部分城市甚至出现半公里内开设2家门店的情况。加之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在低线城市加速布局,推出手擀类汉堡产品,以及众多模仿者的涌入,塔斯汀整体业务承压明显。
塔斯汀于2012年在南昌创立,主营汉堡、披萨等西式快餐。据官网信息,2018年品牌核心竞争力“手擀现烤堡胚”问世,提出用中国方式重新定义汉堡;2019年开创“中国汉堡”新品类,由此步入高速发展期。
汪洪栋向记者分析称,其曾于2021年、2022年间对广州地区门店开展调研,发现当时塔斯汀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势能:“门店生意十分火爆,扩张速度惊人,有加盟商称单店月营业额可达50万元。”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塔斯汀年均新开门店持续超过2000家,今年成功跻身“万店阵营”。红餐大数据表明,塔斯汀已在西式综合快餐赛道门店数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华莱士、肯德基,甚至领先尚未突破万店的麦当劳。
“到了万店后就会出现满大街都是门店的情况,在这种高密度的体量下,加盟商之间也会产生竞争,品牌门店盈利能力也因此出现一定下降,生意一般的店可能就会关闭。”汪洪栋对“高开高关”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强调塔斯汀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万店和千店、百店的经营逻辑肯定不一样,从加盟商、加盟门店管理各方面来说都会有更大挑战。”
林岳则指出,在西式快餐进入“9块9”时代,塔斯汀的性价比优势不再,当下需要在菜品研发和营销上推陈出新,否则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另外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要彻底解决,生肉、过期食材这些对品牌的伤害很大。”
此前,塔斯汀屡陷“生肉门”风波,多次因消费者吃出生肉登上热搜。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塔斯汀的7000余条投诉中,不乏吃出生肉、吃出异物等食品安全问题。
下个塔斯汀难现,中式汉堡巨头重启披萨赛道
凭借手擀现烤堡胚的差异化定位,塔斯汀在过去几年一路狂奔,其快速崛起的背景正是“中式汉堡”的兴起。
红餐产业研究院《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达2975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领跑小吃快餐各细分赛道。其中,汉堡品类市场份额占比超七成,2024年市场规模约2100亿元。
另据该机构同期发布的《小吃快餐产业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5年3月,全国中式汉堡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30亿元。
然而,在汪洪栋看来,以塔斯汀为代表的中式汉堡品牌本质上仍做着西式快餐的生意:其产品结构与肯德基、麦当劳等传统品牌并无显著差异,更多依靠产品细节塑造差异化形象。他认为,塔斯汀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对“中式汉堡”的尝鲜心理,但随着概念新鲜感消退,再现万店级别的“中式汉堡”品牌将极为困难。
下一个塔斯汀尚无踪迹,已经成长为年轻巨头的塔斯汀似乎还有更大蓝图。
今年6月,塔斯汀的股权变动曾引发广泛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塔斯汀原股东福建兆乘塔餐饮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魏友纯、福州高新区聚堡塔餐饮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股东集体退出,全部股权转移至Tasiting(HK)HoldingsLimited。在这不久前,塔斯汀刚完成注册资本从约103万元至1.19亿元的大幅提升。
这一系列动作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冲击上市的前奏。对此,塔斯汀方面对外回应谨慎,仅表示系正常工商变更,旨在支持公司长期战略发展。汪洪栋向记者分析,若塔斯汀确有意冲击资本市场,则必须维持门店增长叙事,继续保持在扩张快车道上。
现实挑战不容忽视。站在万店新起点上的塔斯汀,不仅要应对加盟商盈利空间压缩、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风波、加盟咨询骗局等暴露出的一系列管理难题。
在此背景下,塔斯汀正悄然重启其创始之初的披萨业务。近期在福建开设的两家“塔斯汀中国披萨”独立门店已开始运营。

记者注意到,与主打“中国汉堡”的红色门头不同,新门店采用明黄色调,展现出全新品牌形象。菜单上除了传统西式披萨外,还推出了“川香肉酱中国披萨”“梅干菜猪肘中国披萨”“麻婆豆腐中国披萨”等多款中式创新口味,延续了“中式再造西餐”的产品策略。
在定价方面,塔斯汀继续沿用性价比路线。披萨产品主打18元、28元两档价位,汉堡、意面、牛排等主食类产品售价区间为12~29元,显著低于主流披萨品牌客单价,显示出其试图以价格优势在新赛道快速渗透的市场意图。
从“中国汉堡”到“中国披萨”,万店之后,塔斯汀的赛道拓展既是应对增长压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对其“中式再造”产品理念的延续与检验。但在披萨这一已有必胜客、达美乐、尊宝等成熟品牌深耕的市场,塔斯汀能否凭借相同打法再创扩张神话,仍需市场检验。这家年轻巨头的挑战也已从单一品类转向多品类协同与加盟体系健康的复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