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门市检察院“连心桥”民行检察工作室充分发挥支持起诉职能,通过调查核实、多方协商与联合调解,成功化解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该案源于一位86岁高龄老人向法院提起的赡养费纠纷诉讼。近年来,老人李某因家庭琐事与儿子之间的误会日益加深,父子二人见面时常发生激烈争吵,关系紧张。老人不愿与儿子同住,希望租房居住,并要求儿子每月支付赡养费;而儿子常年在外,不愿承担赡养费及租房费用。尽管属地村镇做了大量调解工作,但效果有限,父子关系依旧僵持不下。今年年初,老人遭遇车祸,儿子在其住院期间帮助处理保险赔偿事宜,却让老人极为不满,成为矛盾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老人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并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引导下,向检察机关申请支持起诉。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具备负担能力的子女均须履行赡养义务。尽管本案中老人的儿子李某也已年过六旬,但这并不能免除其赡养责任。因老人起诉意愿强烈,检察机关对此高度重视,经向案件知情人调查核实,最终决定向法院制发支持起诉意见书。
文书发出后,检察机关持续与法院保持沟通,密切关注案件进展。得知双方当事人矛盾尖锐、拒绝对话,法院多次尝试调解未果,准备近期开庭审理,甚至可能以缺席判决方式结案。此时,“案结事不了”已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检察机关主动与法院协商,建议在开庭前尽力组织双方再次沟通。在法检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最终同意面对面参与调解。检察机关又迅速与属地镇政府综治办协商,邀请其共同参与,同时特意邀请具备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民监督员加入调解工作。
2025年11月21日,由“连心桥”民行检察工作室与天门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共同组织的联合调解在干驿法庭举行。
调解伊始,父子二人见面情绪激动,随即发生激烈争吵甚至相互辱骂,导致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调解一度暂停。参与调解人员随即对双方的主要矛盾与诉求进行梳理,并将两人分开,采取传话方式进行初步沟通。

随着交流的推进,紧张气氛逐渐缓和,双方终于放下心中芥蒂,同意坐下来面对面交谈。在调解人员的引导下,经过数小时的沟通协商,彼此心中的怨怼逐渐消解。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并签署调解协议:儿子每月向父亲支付定额赡养费,老人也同意搬至儿子位于某村镇的一处住宅生活。
针对家事纠纷案件,支持起诉意见书不能“一发了之”,其根本目的在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后期调解等工作,真正实现了对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下一步,市检察院“连心桥”民行检察工作室将继续践行“与民同心、为民而行”的宗旨,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温度的检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