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有些公司越做越大,有些越做越死?去年有个数据让我印象深刻。某咨询公司调研了

为什么有些公司越做越大,有些越做越死?去年有个数据让我印象深刻。某咨询公司调研了500家倒闭的初创企业,发现其中67%的公司死因不是产品不好,不是资金链断裂,而是客户流失速度超过了获客速度。更残酷的是,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在复盘时都说,我们的产品明明比竞争对手更好啊。他们说的可能是真的,但他们忘了一件事,产品好不等于客户体验好。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客户体验的差距会被无限放大。巴菲特那句话大家都听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奇迹在客户满意度这件事上,有正反两个版本。满意的客户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你带来更多满意的客户;而不满意的客户则像瘟疫,传染速度快得惊人。这不是什么新鲜理论,但大部分公司还是会掉进这个坑里。先说正向循环。海底捞一个火锅店,凭什么能做到200多亿的年营收?答案就藏在那些细节里,等位时有小吃水果,上厕所有人递纸巾,生日有人唱歌送祝福。这些服务成本其实不高,但带来的口碑传播是天文数字。有人做过测算,一个在海底捞获得超预期服务体验的客户,平均会向8.7个人推荐。而这8.7个人里,假设有3个人真的去了,体验同样很好,他们又会继续推荐。这就是雪球效应。Costco的会员续费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这个数字在零售业简直是神话。因为他们真的在为会员省钱。商品毛利率控制在14%以内,低于这个数字需要CEO批准。这种克制带来的是客户的长期信任。信任是什么?信任就是你闭着眼睛都愿意继续买单。亚马逊的贝索斯说过一句话,我们对待客户要像对待第一天认识的朋友那样小心翼翼。因为每个满意的客户都是一个行走的广告牌,一个免费的推广渠道。算笔账就明白了。如果一个客户的获客成本是500块,他的终身价值是5000块,看起来还不错。但如果这个客户因为满意又带来了5个新客户,那实际价值就变成了30000块。投入产出比直接翻了6倍。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但硬币的另一面更可怕。负向循环的传播速度比正向循环快得多。有研究显示,一个不满意的客户平均会向27个人抱怨。注意,是27个。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个数字可能要乘以10。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个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公司会犯错?因为人性。第一个陷阱是存量思维。很多公司觉得老客户反正已经是自己的了,不会跑,所以把90%的预算都花在拉新上,广告投放、地推活动、促销打折,搞得热火朝天。但老客户的维护预算只有10%,客服人员不够,售后流程繁琐,用户反馈没人管,结果可想而知。第二个陷阱是短期思维。服务提升需要投入,但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相比之下,拉新的效果立刻就能看到。这个月投100万广告,下个月就能看到新增用户数。但这个月投100万改善客户体验,可能要半年后才能看到续费率的提升。在KPI的压力下,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第三个陷阱是数据盲区。很多公司根本不知道客户流失率是多少,不知道客户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客户投诉了多少次。他们的数据看板上全是新增用户数、日活月活、GMV,但就是没有客户满意度、NPS、客户投诉响应时间这些指标。看不见的东西,你怎么去优化?还有第四个陷阱,组织架构的问题。很多公司的销售部门和客服部门是分开的,各自有各自的KPI。销售只管把东西卖出去,至于后续服务怎么样,那是客服的事。客服部门往往是成本中心,能省则省。这种割裂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客户体验不会好。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全球市值最高的那些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客户满意度都在行业前列。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客户满意度就是护城河。你的产品可以被模仿,你的技术可以被超越,但客户的信任和口碑是抄不走的。复利效应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在两个方向上都会指数级增长。满意的客户会给你带来更多满意的客户,这条路越走越宽;不满意的客户会传染更多潜在客户,这条路越走越窄。选择哪条路,在每一个客服电话、每一次售后处理、每一个用户反馈里就已经决定了。那些活得好的公司,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上,选择了对的方向,然后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时间会给答案,复利也会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