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行动开始了!中国海警这回不是去“散步”,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拔钉子”的硬核大戏。

行动开始了!中国海警这回不是去“散步”,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拔钉子”的硬核大戏。东引岛、乌丘屿周边的所谓“限制水域”红线,在多艘执法船和无人机的立体围猎下,已经被彻底物理抹除!这不仅仅是执法权回收,更是对台岛外围防御体系的“去功能化”肢解!   11 月 13 日,4 艘中国海警船在金门海域完成常态化执法的画面,让不少关注台海局势的人看清一个事实:所谓东引岛、乌丘屿周边的“限制水域”红线,早已在一次次常态化巡逻中被彻底抹平。   这可不是孤立的行动,从金门到马祖,从乌丘屿到东引岛,海警的执法足迹串起了一张全域管控网,把台当局精心设置的外围防御节点一个个拔掉。   东引岛、乌丘屿是台当局号称“台海防御前哨”的关键节点。   东引岛距离福建连江只有约30公里,台军在这里部署了“天弓-3”防空导弹和“雄风-2”反舰导弹,还划定了半径12海里的“限制水域”,妄图以此阻挡大陆船只靠近。   乌丘屿则卡在金门与马祖之间,是台方监控台湾海峡北部航道的重要据点,同样设置了所谓“禁航区”。   但现在这些看似严密的防线,在海警的立体执法面前,已经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   早在2024年5月,海警编队就首次突破东引岛“限制水域”,当时2901舰带领3艘执法船,抵近至距离岛屿仅3.2海里的位置,这个距离已经进入台方宣称的“核心管控区”。   从现场传回的画面能清晰看到,海警船甲板上的76毫米速射炮保持战备状态,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监控,台“海巡署”派出的巡防艇只能在远处观望,根本不敢上前阻拦。   同年10月,海警又首次进入乌丘屿周边“限制水域”,开展登临检查演练,用实际行动宣告:这些所谓的“红线”,在国家主权面前毫无意义。   到了2025年,这种“拔钉子”式执法变得更加密集,数据显示,仅上半年海警就3次进入东引岛、2次进入乌丘屿相关水域执法,每次都采用“舰艇+无人机”的立体模式,搭配随机航线和隐蔽航行战术。   11月13日金门执法行动中关闭AIS系统的操作,在东引岛执法时早已是常规操作。   台“海巡署”曾在内部通报中抱怨,面对海警的随机巡逻,他们根本无法预判执法路线,往往是海警船已经抵达目标水域,台方的监控系统才反应过来,这种时间差让他们彻底丧失了应对主动权。   东引岛和乌丘屿的执法行动,之所以被称为“去功能化”肢解,核心在于这些岛屿的战略价值被彻底稀释。   台军原本想把它们打造成“海上堡垒”,通过划定“限制水域”构建外围防御圈,但海警的常态化执法,直接打破了这种防御逻辑。   当海警船可以自由进出这些区域,开展登临检查、航道巡查等执法活动时,台军的导弹部署再密集,也不敢对合法执法的民用船只开火,这些防御设施的实际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海警的执法行动让台方的“主权幻觉”彻底破灭,所谓“限制水域”连自己人都无法信服,更别说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对比金门海域的执法,东引岛和乌丘屿的行动更具战略威慑力。   这两个岛屿距离大陆更近,却长期被台方当作“反制大陆”的前沿阵地,台当局甚至宣称“东引岛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但海警用一次次硬核执法证明,任何分裂势力妄图依靠地理优势分裂国家,都是徒劳的。   就像11月金门执法中,海警船关闭AIS系统从容完成任务一样,在东引岛执法时,海警同样用战术创新打破了台方的监控体系,让所谓“防御前哨”变成了“透明地带”。   外部势力曾想借这两个岛屿大做文章,日本曾多次派侦察机抵近东引岛周边,试图收集海警执法情报,还和台方暗中共享监控数据。   但海警的无人机监控和舰艇机动执法,让这些外部干涉的企图难以得逞。   今年上半年,海警在东引岛执法时,发现一架日本侦察机在附近空域活动,当即启动电子干扰设备,同时无人机升空跟踪取证,迫使日方侦察机迅速撤离。   这一幕也让台方看清,所谓的“外部支持”在大陆的主权维护行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台“防务部门”负责人曾公开承认,越来越难应对大陆的执法行动,这句话在东引岛和乌丘屿的执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台“海巡署”的舰艇吨位普遍在千吨以下,面对1.2万吨的2901舰,无论是续航能力还是火力配置都处于绝对劣势。   在2025年3月的东引岛执法中,台方派出的PP-3503号巡防艇,吨位还不到海警船的十分之一,只能跟在后面“伴航”,连喊话警告的勇气都没有。   这种实力差距,让台方的“限制水域”沦为国际笑谈。   从金门到东引岛,从乌丘屿到台岛东侧海域,海警的执法足迹不断延伸,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维护。   那些被抹除的“限制水域”红线,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分裂势力妄图割裂两岸的心理防线。   当这些防线被一一拔除,两岸统一的大势也就更加清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