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疫苗之王科兴被强制退市,内斗毁了一家中国好企业 科兴生物,这个在新冠疫情时期几

疫苗之王科兴被强制退市,内斗毁了一家中国好企业 科兴生物,这个在新冠疫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最近却因为 2025 年 11 月 12 日纳斯达克发出的退市决定函,成了资本市场的 “热门瓜”。 往日的 “疫苗之王”,如今却被自己人的内斗拉下神坛。曾经的辉煌与今天的尴尬,怎一个唏嘘了得。中国疫苗行业的明星企业,竟然不是倒在外部竞争,而是 “窝里横” 翻了船。 其实,科兴这十年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2021 年疫情最猛的时候,科兴靠着新冠疫苗赚到了天文数字的利润,一年净赚 84.67 亿美元,堪称中国疫苗产业的标杆。 彼时,全球都在抢疫苗,科兴的仓库里现金多得数不过来,谁能想到几年后会落到如此田地。疫情缓解后,市场需求骤降,这很正常 。 2022 年营收暴跌 92% 至 15 亿美元,2023 年更是亏损 2.58 亿美元,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公司内部的纷争却像喝了红牛一样愈演愈烈。 最后闹到 2025 年 4 月审计机构突然辞职,未能赶在 11 月 11 日的年报提交延长期限前提交 2024 年年报,于 11 月 12 日收到纳斯达克退市决定函。 若未及时申请听证,证券将于 11 月 21 日开盘时被暂停交易并摘牌。目前公司已明确将申请听证并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不夸张地说,这场内斗才是真正的催命符。” 回头看,科兴最初的成功并非偶然。技术和资本的深度结合,一度让它在中国乃至全球都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2015 年公司私有化时,创始人尹卫东和潘爱华因为理念不合,彻底翻脸。 双方各自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从争夺公章到占据厂房,再到 2018 年北京厂区冲突中直接断电导致 600 万剂疫苗报废,堪称一场现实版的 “宫斗”。 尹卫东还搞起了毒丸计划,稀释对手股权,潘爱华则因未名医药相关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被一审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 13 年并处罚金。 更复杂的是,随着华裔科学家李嘉强和强新资本的进场,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公司从此成了权力和资本争夺的修罗场,创新研发反倒成了配角。 表面上看,压垮科兴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审计机构的突然辞职,公司没能赶在纳斯达克最后期限之前交出年度报告。 实际上,这一切都和多年的内耗脱不开关系。审计机构明确说,对公司过去几年的账目已经没法信,治理混乱成了公开的秘密。 可就在退市危机最紧张的时候,2025 年新董事会突然宣布分三阶段累计分红 75 亿美元的巨额方案,首笔 33 亿美元已兑现。这种分红本质是新董事会为巩固控制权、拉拢股东的策略,却也掏空了公司现金储备。 股东大会上更是上演 “罗生门”,原董事和新董事互相不认对方合法性,连法院都得插手,场面一度失控。这样的闹剧,放在任何一个国际大公司,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治理失败。 细细回味,科兴的问题并不是疫苗做得不好,也不是市场不认可。疫情期间,科兴的产品出口全球超 100 个国家和地区,获得 WHO 紧急使用授权,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但如今风光不再,新冠疫苗已停产,子公司科兴中维深陷裁员丑闻,研发投入持续疲软,2024 年上半年仅 1.44 亿元,后续新疫苗要到 2027 年才可能上市,2023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持续亏损。 最苦的是那些中小股东,股票从 2019 年因治理问题被停牌至今,虽在 2025 年获得首笔分红,但长期股权失去流通性,曾经的市值终究成了 “纸上富贵”。 把科兴的遭遇放到全球企业发展这张大棋盘上来看,这不是个例。无论多强的技术、多高的利润,只要公司治理松一口气,资本和权力的博弈就可能让企业变成战场。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除了要有硬核技术,也必须练好 “内功”,把规矩和制度立起来。否则,哪怕再牛的产品、再好的市场,最后也可能栽在自己人手里。 这场科兴退市风波,留给我们的教训很深刻。企业要想走得远,靠的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能不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 只要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路上把自己的治理体系扎牢,未来还会有更多像科兴一样的 “疫苗之王”,但绝不会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科兴生物再触退市红线,治理困局拖累美股上市地位2025-11-22 22:02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