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事,越想越堵得慌。 外国游客漏付衣服钱,结果国人比他还委屈? 不是心疼那点钱,是怕“区别对待”成了习惯。 宾王夜市那摊老板娘,盯着印度游客挑完衣服,转头发现少了套紫衣服的付款记录。拦着要说法,可两边语言不通,游客手舞足蹈讲不清,同行十多个人围过来,场面僵得没法解,老板娘急得直接报警。 外国游客当时肯定慌——异国他乡遇这事儿,换谁都怕被讹。可义乌公安一来,调了公共监控和摊位监控,反复扒拉好几遍,最后说“是遗忘支付”:人家确实付了部分,就漏了那套,不是故意偷。游客当场补了钱,还一个劲夸警察公正,笑着走了。 可咱们看了这结果,咋就这么窝火?不是针对外国人,是忍不住犯嘀咕:要是换成咱自己人,比如个穿得随便的小伙子漏付,会不会直接被当成“偷”?是不是得跟人掰扯半天,甚至被围观指指点点? 更气人的是网上传“老板娘删负面评论”——纯瞎扯!人家不仅没删,还主动发视频还原经过,接受采访时红着眼圈说“我就是想要个说法”,哪来的“压制舆论”?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常住1.5万外国人,这么多年用“以外调外”调解了上千起纠纷,本来是想让外国客商觉得“踏实”,可这次咋就戳中大家的痛点了? 其实大家纠结的从来不是“要不要包容外国人”,是“法律面前能不能人人平等”。要是不管是金发碧眼还是咱们自己人,漏付了就查清楚,是忘付就补钱,是偷就按规矩来,谁会有意见? 现在有人说“不想去义乌消费”,不是真讨厌义乌的便宜货,是怕“双重标准”成了默认规则——咱们支持包容,可包容得是“一视同仁”的包容啊! 义乌的夜市还在热闹,外国游客还会来进货,可最该守住的,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底气。要是连公平都没了,再便宜的商品,也会让自己人觉得“买得膈应”。 你们说,要是换成你漏付了,会不会有这待遇?评论区聊聊,我就想知道,咱普通人的“公平”,是不是跟外国人一样金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