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十五运“奥运冠军之城”烟台取得佳绩背后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近日落下帷幕,山东省首个“奥运冠军之城”烟台以18金、18银、13铜的佳绩,再次证明了其雄厚的体育实力。

辉煌的竞技成绩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是我市多年来深耕群众体育构筑起的坚实塔基。

设施与活动双轮驱动

筑牢全民健身根基

竞技体育的发展,源于广泛的群众参与。烟台深谙此道,“十四五”期间,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通过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与赛事活动全域渗透双管齐下,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

在设施方面,烟台持续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全市已拥有全民健身场地8000多处、健身器材7.3万余件,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行政村健身器材覆盖率超过95%。这为市民“家门口”健身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活动方面,每年3000多场次的群众性活动,覆盖超过50万人次,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高达43%。多元化的赛事体系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健身需求,也为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体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拓展体育发展新维度

烟台的成功,在于将体育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它立足自身山海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特别是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发展。

通过制定《乡村振兴体育行动方案》,举办“村BA”“村运动会”等极具乡土特色的赛事,每年开展农村运动会百余场,体育成为激活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前锋”。

同时,“仙境海岸”的品牌下,海上运动、户外马拉松、冰雪赛事等不仅成为城市新名片,更有效拉动了消费,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种“体育+”模式,让体育超越了单一的健身功能,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多元、更强劲的动力。

科学指导与精准服务

提升全民健身内涵

坚实的群众体育基础,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和丰富活动,更需要科学的“软实力”支撑。烟台市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健身指导网络,提升科学健身水平。

通过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培训3000余人,并开展省市两级全民健身志愿宣讲活动,将科学健身知识送进机关、企业、社区和乡村。

此外,烟台还构建了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覆盖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四区,通过近30个监测点(含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开展第六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对象包括3-6岁幼儿、20-59岁成年人及60-79岁老年人三大群体。这种精准化、科学化的服务,确保了全民健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与快乐,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体育人口基数。

展望“十五五”,烟台市已规划继续深化“仙境海岸好运烟台”品牌,推动场地设施再升级、赛事活动再创新、科学指导再深入。

十五运的奖牌熠熠生辉,而其深厚的群众体育根基更显珍贵。烟台的实践昭示,只有当体育真正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时,竞技体育的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YMG全媒体记者刘晋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