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日本突然宣布了! 11月24日,综合日媒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大型无人机“海上卫士”23日在北九州机场着陆时,螺旋桨和尾翼与跑道接触并受损,国土交通省已将其认定为“重大事故”。(中新网)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架号称“东亚最先进”的固定翼无人机,刚从鹿儿岛的离岛飞回来,落地那一瞬间直接把螺旋桨和尾翼给刮了,现场照片里那架白色的“海上卫士”趴在跑道上,像只折了翅膀的大鸟。日本海上保安厅自己都承认,这是他们引进这型无人机以来第一次出这么严重的飞行事故,国土交通省直接定性为“重大事故”,等于在自家脸上狠狠抽了一耳光。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笑一笑,日本技术神话又破功了。可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藏着不少值得中国人关注的点。 先说这架无人机本身。“海上卫士”是日本从美国引进的MQ-9B SeaGuardian,日本改了个更霸气的名字,还特意强调这是“日本版死神”。单价折合人民币大概十几个亿,巡航时间能到35个小时,专门用来盯着东海和南海使。过去几年,日本海上保安厅靠它把对中国渔船、科考船的监视密度拉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这型机刚部署的时候,日方宣传得天花乱坠,什么“大幅提升领海警备能力”“能长时间高空监视”“发现可疑船只立刻引导巡逻船”,摆明了就是冲着咱们来的。现在呢?自家宝贝刚飞了没几年,落地都能摔个底朝天,这脸丢得比太平洋还大。 更讽刺的是,出事地点在北九州机场。这个机场本来就是日本为了加强对东海监视专门扩建的军民两用机场,跑道够长、设施够新,结果连自家最金贵的无人机都伺候不好。日媒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说这次事故暴露出日本在大型无人机操作和维护经验上的严重不足。人家美国海军、空军飞MQ-9飞了十几年,早就是老司机了,日本才刚摸到方向盘没几年,就急着拿来炫耀,结果方向盘没握稳,先把自己车灯撞碎了。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日本在高端军事装备上一直有种“拿来主义”的毛病。硬件可以高价从美国买,软件、经验、人才体系却不是花钱就能立刻买到的。无人机这东西看着高大上,其实对地面控制、气象判断、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全盘皆输。这次事故表面上是飞行员操作失误或者风切变导致,但根子还是日本自己的无人机部队才刚成建制没几年,飞得少、摔得也少,经验值根本不够。咱们中国这边,翼龙、彩虹、无侦系列早就飞了几十万小时,出口都卖到二十多个国家了,人家摔过的坑早踩平了,日本现在才开始交学费。 还有一点挺耐人寻味的。事故发生后,日本官方和媒体的反应异常低调。换成是中国无人机出点小事故,日本媒体早就铺天盖地报道“中国威胁论”了。这次自家出了“重大事故”,却集体选择轻描淡写,连详细原因都不肯多说一句。国土交通省只甩出一句“正在调查”,海上保安厅更是直接闭嘴。这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吗?监视别人时耀武扬威,真摔了就装鸵鸟。 说到底,日本这几年在海上方向上动作越来越大,花大价钱买装备、扩机场、搞联合巡航,无非就是想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甚至南海问题上跟中国硬碰硬。但装备买得再贵,操作跟不上,关键时刻掉链子,那不就是花钱买了个昂贵的笑话?这次“海上卫士”自己先把自己翅膀折了,等于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光有美国爹撑腰没用,自己的本事不过硬,早晚得出洋相。 对中国来说,这事儿反而是个好消息。日本的监视能力出现明显短板,咱们的渔船、科考船在东海的活动空间短期内会更从容一些。更重要的是,它再次证明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实力不是靠买来的装备堆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的积累和实战磨出来的。中国无人机部队这些年闷头飞、闷头摔、闷头改,现在技术、经验、体系都走到前面去了。日本想追?学费还得继续交,而且看目前这架势,学费只会越来越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