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象过
零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在肇庆,
一片片看似普通的地方,
正将阳光、水、空气和废旧循环
利用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肇庆
从“制造”到“智造”的绿色蝶变。
加快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自2020年国家部署“双碳”工作以来,
我市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
能源结构调整、试点示范、
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形成一批工作亮点,
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各项任务。

△航拍肇庆。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梁亮摄
为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我市打造“主导+特色”产业体系,
初步形成以“两新一电”产业为主导的
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从2020年三季度到2025年三季度,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2.23%,新型储能产业同比增长228.25%,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12.32%。
其中,小鹏肇庆工厂创下新势力
纯电汽车最快下线交付10万辆记录,
瑞庆时代成为全省首个涵盖电芯到电箱、
电柜和集装箱全链条储能产品的
储能生产基地。

△小鹏肇庆工厂创下新势力纯电汽车最快下线交付10万辆记录。图源小鹏汽车
据统计,
全市已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
省级绿色工厂25家,
瑞庆时代、冠旭电子
获认证为“零碳工厂”。

△瑞庆时代。王振宇摄
广泛拓展新能源、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肇庆高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项目
成为全省第一个示范项目,
建成全国首个“光储充换放”欧标综合能源站、
全省首个商业运行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
高要区绿美光伏示范镇经验
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
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高要区绿美光伏示范镇经验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图源高要融媒
一直以来,我市持之以恒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肇庆)
绿色能源基地建设。
电源装机快速提升。
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各类电源并网总装机容量929.8万千瓦,比2020年(350万千瓦)翻一番以上,全市电力自给率首次突破100%,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开始具备稳定对外输出电力能力。

△肇庆高新区国能二期热电联产项目。图源国能肇庆
在肇庆,“双碳”带来的,
不仅仅是能源结构的改变,
更是整个产业的重塑。
2021-2024年,我市新增发电装机562万千瓦,其中340万千瓦为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60.5%。
截至2025年10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67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约50.2%,比“十三五”期末大幅增加近20个百分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由32.2%减少到25.1%,石油占比由13.8%减少到8.8%,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大大提升,逐步构建起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的绿色能源体系。
生态治理发力绘就宜居生活图景
事实上,
打造零碳工厂、零碳水厂、
零碳物流园区、零碳体验馆,
也是建设低碳样板、
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考量。
不久前,肇庆高新区助力希音大旺维龙物流园区获得全球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Veritas)颁发的《碳中和核查意见书》,确认该物流园区在2024年已实现了符合碳中和认证标准(ISO14068-1:2023)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碳中和。
这标志着该物流园区
成为希音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物流园区,
也是肇庆市首个碳中和物流园区。

△SHEIN新能源转运车。图源肇庆高新发布
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能耗双控,
2021-2024年我市单位GDP
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进度目标,
全面落实煤炭减量,
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值以下。

△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梁亮摄
不仅如此,
肇庆高新区粤海水务有限公司
获得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颁发的碳中和认证证书,
标志着该公司两座处理规模
合计13万吨/日的下属自来水厂
——将军山水厂和古塘水厂
正式升级为零碳水厂,
成为我省日供13万吨水规模的水厂中
首个实现碳中和的水厂,
也是肇庆市首家零碳水厂。

△肇庆高新区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图源肇庆头条

△粤海水务将军山水厂。图源肇庆头条
我市持续发力,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推动“公转铁”“公转水”,
国内最大规模的LNG船舶加注站
——西江能源枢纽中心在德庆建成投用。
⇨据了解,2022-2024年,全市水运项目累计投资49.6亿元,全市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连续3年位居珠三角第一、全省前列;
⇨2025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08万吨,同比增长42%,创历史新高。
在零碳社区方面,
肇庆高新区以龙湖社区东华村为样板,
打造“未来智慧零碳田园社区”。
该区建光伏系统并协同区内企业供应链,
9户村民年省电费最高2000元。
同时,肇庆高新区活化知青宿舍为咖啡屋,
设共享菜园并发展灵芝“三产融合”模式。
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也为其他地区的零碳社区、
零碳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知青咖啡屋。图源肇庆高新发布
做大做强绿色发展引擎绘就美丽肇庆新蓝图
“十五五”期间,
我市将紧紧把握绿色经济
带来的产业机遇,
推动东南片区、西北片区
立足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
探索差异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提高生态资源和生态产业开发运营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航拍肇庆。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梁亮摄
肇庆将充分发挥和利用
肇庆山水绿色生态和
中游产业基础优势,
持续壮大以新能源汽车、
新型储能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
做优做强先进环保装备制造等
环保产业集群,
加快陶瓷、水泥、金属加工等
传统优势产业改造,
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工厂、
绿美生态工厂。

△冠旭电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勇强摄
同时,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建成一批骨干电源、天然气管道项目,
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和新型储能,
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
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的
新型能源保障体系,
持续提升全市电力自给率。

△大唐国际肇庆广宁洲仔风电场。图源广宁发布
未来,我市还将深度对接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和
先进适用技术应用,
探索以碳账户为基础、碳信用为纽带、
碳融资为目标、碳入表为反哺的
“四碳”联动金融服务模式,
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支持
新质生产力“肇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