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8年,八路军打退日军进攻后,营长王耀南突然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大家快冲

1938年,八路军打退日军进攻后,营长王耀南突然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大家快冲到半山腰,把小鬼子的尸体背回来,有用!”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北平制定了代号二号作战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直指山西腹地,企图一举突破黄河防线,将战火烧向中国西北。 日军第20师团作为主攻部队,配合第108、109师团形成钳形攻势,沿同蒲铁路南下,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日军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介休、孝义相继失守。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八路军115师343旅奉命从正太路一线紧急南下,赶赴灵石西侧布防。 2月21日清晨,工兵营营长王耀南带着战士们刚完成韩略村一座桥梁的爆破任务,就在返回途中侦察兵突然报告,川口村方向发现大批日军正在集结,至少有1500人的兵力。 王耀南立即改变计划,带领工兵营向川口村方向急行军,路过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时,他眼前一亮,采石场里还遗留着不少民用炸药和雷管,虽然威力比不上军用炸药,但经过改装后制作简易地雷绰绰有余,战士们迅速收集这些材料,用铁皮罐头盒和破铁锅制作了几十枚土制地雷。 当工兵营赶到川口村东侧时,685团已经在河谷地带与日军第79联队的前锋交上了火,日军配备了一个山炮中队,92式步兵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八路军虽然占据地形优势,但火力明显处于劣势,只能依托简易工事苦苦支撑。 王耀南迅速判断战场形势,川口村地形特殊,东西两侧都是陡峭山坡,中间只有一条河谷通道,日军要想继续南下,必须通过这个隘口,他立即命令工兵分三个小组行动,第一组在河谷入口处布设雷区,第二组在必经的石桥下安装集束地雷,第三组配合步兵在两侧山坡构筑交叉火力点。 下午两点,日军发起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当先头部队踏入雷区时,连续的爆炸声响起,20多名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紧接着石桥下的集束地雷被引爆,整座桥梁坍塌,日军的一辆装甲车连同十几名士兵坠入河中。 日军第79联队长原以为对付的只是游击队,没想到遭遇如此激烈的抵抗,他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分两路从山坡强行突击,这时686团团长李天佑率部从北侧迂回到位,形成了对日军的半包围态势。 激战中王耀南发现了一个问题,八路军的弹药消耗极快,按这个速度最多再撑两个小时,看着山坡上横七竖八的日军尸体,他突然有了主意,趁着日军炮击的间隙,他命令一个排的战士快速冲下山坡,将日军尸体往山上拖。 战士们起初都很困惑,但很快就明白了营长的用意,每具日军尸体上都有武装带,里面装着100多发子弹,还有手雷和急救包,更妙的是当这些尸体被摆在阵地前沿时,日军的炮火明显减弱了。 原来日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绝不能对自己人的遗体开火,这被视为对武士道精神的亵渎,日军炮兵和机枪手陷入两难,开火会打中同伴遗体,不开火又无法压制八路军火力。 王耀南抓住这个机会,组织了多次小规模反冲锋,每次都是佯攻,真正目的是收集日军装备,通过这种方式工兵营和步兵连续补给了3000多发子弹、8挺轻机枪和大量手雷,极大缓解了弹药不足的困境。 下午四点,日军第20师团参谋长原田熊吉亲自赶到前线,他发现部队士气低落,伤亡已超过200人,而八路军依然牢牢控制着制高点,更糟糕的是后方传来消息,补给线遭到八路军游击队袭击,弹药车队被炸毁了两辆。 原田熊吉意识到继续强攻代价太大,便派军医官高举白旗请求停火谈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涉,双方达成协议,日军用280具八路军遗体和400多名伤员交换被扣留的日军尸体,王耀南还提出额外条件,要求日军提供一批医疗物资用于救治伤员。 傍晚时分交换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日军军官向八路军阵亡将士遗体行了军礼,随后带着部队撤出了川口村地区。 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遭遇战,实际上挫败了日军快速突破黄河防线的企图,王耀南巧用地形、灵活运用爆破技术、创造性地利用敌人心理,以劣势装备成功阻击了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后这个战例被收入延安抗大的教材,成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的经典案例。 王耀南因此战表现出色,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工兵主任,在抗战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川口阻击战虽然只是抗战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却生动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智慧与勇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