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你的客服总在道歉,却留不住客户?一个客户打了5通电话,发了3封邮件,在社交

为什么你的客服总在道歉,却留不住客户?一个客户打了5通电话,发了3封邮件,在社交媒体上。结果呢?得到的回复永远是:您的问题我们已记录,会尽快处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场景,你可能经历过,也可能制造过。中国企业每年在客户服务上的投入超过2000亿,但客户满意度却在逐年下滑。这是个悖论,花的钱越来越多,骂声却越来越大。问题出在哪儿?大多数公司都把客服当成必要之恶。就像物业费,不交不行,但能省则省。于是客服部门永远是预算最紧张的那一个,人手不够,工资不高,KPI又压得死死的。但这个逻辑本身就错了。亚马逊有个指标,叫客户终身价值,他们会精确计算每个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能贡献多少利润。假设一个客户的终身价值是1万块,那为了挽留这个客户,花500块去解决问题就非常划算。投入产出比高达20倍。这不是成本,这是投资。海底捞的张勇说过一句话,让客户满意的成本远低于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老客户的5到10倍,但大部分公司宁愿砸钱打广告拉新,也不愿意好好伺候现有的客户。客户投诉不可怕,可怕的是石沉大海。有研究机构做过测试,如果投诉能在1小时内得到回应,客户满意度能提升70%。注意,这里说的是回应,不是解决,先让客户知道你看到了,你在处理,这本身就能极大缓解焦虑。但如果超过24小时,满意度会断崖式下跌到20%。时间每多拖一分钟,客户的情绪就会累积一分。等你终于回复的时候,对方早就从失望变成了愤怒。这个时候,你说什么都是错的。所以速度比完美更重要,先道个歉,先安抚情绪,先让客户知道你在乎。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慢慢谈,但态度必须立刻到位。顺丰的王卫对客服有个要求:24小时内必须给客户一个交代。不是24小时内解决问题,而是24小时内必须有反馈。这个细节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支撑。很多公司的客服就是个传声筒,客户说了一堆,客服记下来,然后层层上报。等领导批示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客户等得焦急,问题解决不了,最后双方都不满意。客户觉得你效率低,客服觉得自己没权限,中层觉得基层不给力,高层觉得中层不作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演变成了组织内耗。给一线员工权限,在合理范围内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可以直接给补偿。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员工的责任感。海底捞的服务员有个特权,可以在不请示的情况下给客户打折或者送菜。反观那些什么都要请示的公司,员工反而更容易推卸责任:反正我没权限,出了问题也怪不到我头上。这种心态一旦形成,整个服务质量就会螺旋式下降。权力下放的本质,是让决策更接近问题,战场上的士兵永远比指挥部更清楚前线情况。每一个投诉都是在告诉你产品哪里有问题,这是免费的产品测试,是用户自发提供的改进建议。但大多数公司只把投诉当成麻烦,处理完就算了。定期分析投诉数据,找出高频问题,然后从根源上解决,这才是治本之道。美团的王兴说过,客户投诉就是产品改进的路线图,这话一点不假。美团外卖早期收到大量关于配送时间不准的投诉,后来他们开发了智能调度系统,把配送准时率从60%提升到90%以上。这个系统的很多优化思路,都来自客户的抱怨。投诉数据就像体检报告,你可以选择不看,假装自己很健康。但问题不会因为你不看就消失,只会越积越重,最终爆发。最高级的客服,不是等客户不满意了才去补救,而是主动确保客户获得成功。这就是客户成功团队存在的意义。定期回访,主动询问使用体验,提供培训和指导,让客户觉得你不是卖完东西就不管了,而是真的关心他们用得好不好。SaaS公司最懂这个道理。他们的收入模式是订阅制,客户续费才有钱赚,所以每个客户都会配一个客户经理,定期沟通,解决问题,挖掘需求。客户成功不是成本,是复购率的保障。一个满意的老客户,价值抵得上十个新客户。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难,但能坚持做下来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这需要长期主义。客服的价值不会立刻体现在财报上,不会让股价暴涨,不会让你上头条。但它会在三年、五年后,慢慢显现出来。那些口碑好的公司,都是在客户服务上下了苦功夫的。这需要克制,当你面临季度业绩压力时,砍客服预算是最容易的选择。反正客户不会立刻流失,影响也不会马上显现。但这就像在透支未来,早晚要还的。这需要把客户放在短期利润之前。贝索斯说过,客户永远是对的,不是因为客户真的对,而是因为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最赚钱。服务业的本质是信任,你相信我,我不会辜负你。客服不是成本中心,是品牌的第一道防线,是口碑的最后一道关卡。把这件事做好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归根结底,商业的尽头是服务,服务的尽头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