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潜水被拔氧气管?“受害表演”是在为社会信任拔管

11月22日晚,海南三亚市公安局旅游警务支队发布警情通报。通报称,近日,李某(女,34岁)在网络发布“其在三亚海边拍照被欺诈、潜水被拔氧气管、吃海鲜被调包”等信息,引发关注。经查,李某为吸引网络流量,编造关联三亚的虚假信息,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李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则新闻读来,着实令人唏嘘。

为了一点流量,有些人真是豁出去了。除了李某这种编造旅游受害经历的,网上还有不少摆拍生活贫困博同情,制造冲突蹭热度的“受害表演”。就说这次李某的谎言,海边拍照被坑、潜水被拔氧气管等,几乎每一项都精准击中了游客最担心的痛点。他们这些人,自认为只是撒个小谎,却不曾想到,看似微不足道的虚假信息,正一点一点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

信任这东西,说起来虚,实则比啥都重要,有点像氧气。有了信任,商家不敢欺客,游客出门消费放心。有了信任,陌生人之间才能友善相待。可一旦信任被破坏,社会就会陷入“怀疑一切”的尴尬状态。商家被投诉,人们会想“怕不是又在炒作”;有人遇到困难求助,旁观者会犹豫“是不是在骗人”。这种“狼来了”的效应,最终伤害的是每一个普通人。

更可怕的是,虚假信息泛滥之时,真实的声音往往被淹没。真正的受害者发声维权,可能因为此前的诸多“受害表演”,难以获得他人信任。这对真实的受害者来说,简直是双重打击:不仅没得到该有的关注,连求救的声音都被削弱了。

为啥“受害表演”总能得逞?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同情心。而同情心一旦被三番五次的透支,就会变得麻木。就像我们熟知的老故事,牧童一次次喊“狼来了”骗村民,等到狼真的来了,已无人相信。社会同情心也是如此,它不是取之不尽的。如果人们的善意一次次被愚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此失去获救的机会。

法律出手惩戒造谣者,是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三亚警方对编造谣言的李某处以行政拘留,释放了明确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情心不可任意消费。5日拘留虽不算重,却划清了造谣生事的界限。但这还远远不够。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优化算法,不让“卖惨表演”获得流量推荐。普通人也要提高警惕,看到那些“哭得惨、说得神乎其神”的内容,先别急着共情转发,多问一句“真的假的”,查一查有没有实锤。

社会信任如同氧气,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稀薄,人人都将成为受害者。事实上,每一次“受害表演”,都是在为这份信任“拔氧气管”。守护真实、抵制虚假,不仅是法律的责任、平台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那些真正遇到难处、真心求助的人,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