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了,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正式成立“技术与创新伙伴关系”(ACITI)。 顺着这条消息往下聊,这事发生在G20第一天结束后的“小圈子时间”。莫迪和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凑在一起开小会,聊得又笑又握手,画风很轻松,但方向不轻松——把三国的科技合作从“意向”拉到“机制”。这种边上抱团的动作,说白了就是要在AI、数字基建、空间技术、关键矿产这些军民两用赛道上先把队友拧成一股绳。 说到三国的家底,印度有超强的人才库和庞大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UPI移动支付早已跑通全国,ISRO去年8月把“月船3号”送到月球南极附近软着陆,硬科技志气不小。澳大利亚握着锂、镍这类关键矿产的上游,还是AUKUS成员,在网络、量子、无人潜航这些“第二支柱”能力上和美英一起练战术。加拿大这边,资源和科研两头不弱,蒙特利尔的Mila、多伦多的Vector都是AI研究高地,又是“五眼”成员,数据与安全合作底子在。三家拼起来,像把“资源—研发—市场”串成一个闭合回路。 再看镜头另一边,欧洲那拨也开了小会:法国的马克龙、意大利的梅洛尼、德国的朔尔茨、英国的苏纳克,加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坐在一起对话。这套组合和G7常见的阵容相近,指向也很清晰——对齐技术标准、稳住供应链,免得大场里喊口号,小场里掉链子。跟ACITI比,欧洲加日本更像“老牌工业+规则制定”的抱团,路径不一样,但目标相似。 拉回我们身上,关心的其实是信号:技术小圈子越来越多,最后拼的是谁的标准、谁的产业链能进场。中国这几年在硬件层面堆出来的东西是真货。北斗三号2020年建成全球系统,已经在交通、农业、海事里铺开;长征五号B把空间站的舱段一件件送上天,稳定性越飞越踏实;民用无人机大疆拿下全球份额第一,军贸领域翼龙、彩虹系列在海外表现也不输;研发投入上,2023年全国R&D经费约3.3万亿元,投入强度在2.6%上下,这是实打实的基础。 顺着时间线看最近的应用落地,C919在2023年投入商业运营,航线逐步扩展,国产大飞机从样机走向市场;新能源这块,光伏和储能的出海项目在中东、欧洲、澳洲都有落地案例,产业链完整带来的成本与交付优势非常直观。和ACITI要搭的平台做对比,我们的强项在“工程化和规模化”,能把方案从实验室推到工地、从样机推到车间。 说到关键矿产,澳加会牢牢抓住锂、镍、稀土的上游牌,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中游加工与电池材料,比如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钠离子技术路线两头布局,产业配套齐。与此同时,高端芯片设备仍受限制,荷兰的EUV光刻机拿不到,这是硬约束。那就稳打稳扎:成熟制程拉产能、先进封装提性能、关键设备国产化一件件啃。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但要保证“用得起、用得上”。 打个比方,G20是大球场,边上这些小队就是抱团练战术。对我们来说,既要守住自己的控球率,也要多打客场。东盟、中东、中亚这些地方,数字支付、卫星导航、清洁能源都有场景可做。比如印尼的镍冶炼园区已经形成集群,带动电池材料外溢;沙特的光伏储能项目正在推进,北斗在港口、物流的应用也能跟着落地。把“工程落地+标准输出”捆在一起,让别人不是只买一件设备,而是买一整套解决方案。 最后说一句,ACITI不是一记重拳,但它是一个清晰方向:用技术标准、人才流动和矿产供给把小圈子拧紧。我们该做的,是把硬核产品做扎实,把可合作的方案摆到桌面上,让别人愿意接;必要时换个赛道绕过去,不被边缘、不硬碰硬。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火箭准时点火、无人机稳稳起飞、工厂灯光通宵不熄,那就是最好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