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应丽斋何金妹沈龑超
通讯员马旻斐陆丽君插画张利昌
图片由龙萌村提供
在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东北一隅,你若驻足,便会立于一个意味深长的交汇点上。左边,是浙江龙萌村;右边,是上海廊下镇。一河、一路、一桥,勾勒出省界简洁而深远的轮廓。
曾经,这里被称作“遗忘的角落”。工业化的浪潮被耕地的红线阻挡,城市化的步伐迟迟未至,加之“十年九涝”的困境,让以种田为生的村民举步维艰。尽管与上海仅“一田埂之隔”,方言相通,却缺乏一条直通的道路。去往上海,需绕道平湖,辗转奔波。年轻一代纷纷离开,留下的人们守着一片薄田,未来的生活怎样?不敢想象。
然而,如今这片土地因“边界”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不再将“界”视为限制,反而借助这一地理特点,打出了一张响亮的“上海牌”——引入外部资源,借势上海市场,对接两地优势。随着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在此落地,人流、资金、技术如潮水般汇聚于此。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长三角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蓝城·三菱蔬菜工厂……这些象征着未来的项目,如同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田园间注入了“科技芯”,村庄里孕育出新产业。
有人说,龙萌村终于舞动了“边界上的龙头”。而我们想问:边界,到底是什么?是从前的阻隔,还是今天的通道?是地理的尽头,还是发展的起点?带着这些问题,百村行采访组走进龙萌村,试图探寻那条从隔绝到融合的蜕变之路——这不仅是一条关于路桥与田亩的道路,更是关于人、关于选择、关于一方水土在时代洪流中重新认识自身命运的旅程。
[提问]农开区落地给龙萌村村民带来了什么?
在龙萌村精酿啤酒产业园的施工现场,张进法正穿梭于建筑材料之间,步履虽因肩头的重量略显沉缓,脸上却透着掩不住的轻盈与笑意。“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自家门口上班,每月挣3000多元,还能顾上家里的孩子!”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正是农开区落地后为村庄带来的深刻变革,而这样的变革,正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开区的到来,为龙萌村村民送来了工作的“双重礼物”:既不必背井离乡奔波谋生,也不再错过孩子的成长点滴。据龙萌村党委书记张建平介绍,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由农开区农业主体承包,7家企业吸收了村里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民宿与农业企业提供的灵活岗位,让“月入3000至3500元,还能接送孩子”的梦想照进现实。在这片土地上,村民首次拥有了兼顾事业与家庭的从容与底气,而这份底气,随着收入渠道的拓宽愈发坚实。
土地流转带来了稳定租金,村集体收入实现显著跃升:2024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0.47万元,较上年增长60万元,2025年有望达到260万元。更可贵的是,这笔“增量财富”没有闲置,而是全部反哺民生,精准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转和公共设施维护,真正让每一位村民享受到发展红利。而在诸多民生保障中,最让村民安心的,当属养老保障的全面覆盖。
“过去哪敢指望,农民也能领养老金!”老书记姚秀芳回忆起2016年蓝城项目签约后,村民连夜排队参保的热闹场景。通过“征地抵保+自缴”的暖心政策,许多老人很快就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养老金。“七八十岁的老人高兴得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看养老金存折。”张建平的话语里满是感慨。如今,全村7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2000多元,“手头宽裕了,说话也硬气,家庭更和睦了。”这样的“硬气”,是经济独立赋予的生命尊严,让晚年不再是家庭负担,而是安稳幸福的延续。
养老无忧之外,农开区的推进也让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昔日“开门就能淘米”的低洼地,如今建起了灯光球场和百姓健身房;曾经“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的土路,已升级为宽阔平整的柏油大道;公交专线直达村口,30分钟便可融入上海城区的繁华。省级“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的落户,让老人备感暖心,78岁的村民李菊英感慨道:“以前看病得往平湖市区跑,现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太方便了!”这些变化,不只是生活便利的简单提升,而是村民迈向品质生活的深刻变革。
姚秀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村民在村口卖鞋,在别处一天顶多卖两双,而在龙萌村,短短两小时就卖出了十几双。这卖出的,岂止是一双双鞋子?其背后是村民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和龙萌村日益旺盛的人气。
就业触手可及,养老无忧无虑,家园日益美丽……那些曾藏在村民心中的期盼都已变为现实。而这份沉甸甸的幸福,更催生了无限希望——它如田间新绿,在龙萌村的土壤中悄然生长、绵延不息,勾勒出乡村振兴动人的模样。
[追问]龙萌村如何从“靠近上海”到“拥抱上海”?
从前,龙萌村感觉上海离自己很近,近到田埂的尽头就是上海的地界,但又离上海很远,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也走不进那里的生活。
转机,始于一条路。2008年,平朱公路修通,对龙萌村而言,这不只是一条路。
“从前去上海,要绕很远的路,感觉总是在外围打转。”村里的老人还记得那些年,“看得见上海”更像是一种隐喻——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路通了,龙萌村通往世界的门也开了。现在开车5分钟就能抵达上海的廊下镇,公交车更是直达锦江乐园。这条路,让龙萌村从“边缘”走向了“中心”。
龙萌湾民宿,成了观察这场变迁的最佳窗口。“2019年,我们来考察,看中的就是这里‘一脚跨两省’的独特位置。”民宿负责人许光耀投资4000多万元,不只是建民宿,更是建一座连接沪浙的“桥梁”。
2023年疫情解封后,这里成为上海人“走出去”的首选。团建、生日会、家庭聚会……上海人在这里找到了“出省不远”的理想之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民宿客流量中上海游客占比超七成。
更深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民宿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还成了农产品直销的平台。上海游客临走时,总会带上土鸡、蔬菜。“从前愁销路,现在愁产量。”一位村民笑着说。曾经让龙萌村村民想摆脱的乡村的“土”,如今成了招揽顾客的招牌。
星科优质大米的故事,是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通过云享共富集市搭建的产销平台,这批大米走进了两地百姓家,售价提高了20%。
“我们外引上海专家,内育‘新农人’。”张建平介绍,“乡村振兴学院”把上海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嫁接”到本地农业中。知识,成了最值钱的农产品。
最深刻的融合,发生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龙萌村与上海廊下镇中华村结成“毗邻党建对子”,形成了“大事共议、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合作机制。每月一次的交流,让两地从“邻居”变成了“家人”。
在上海老人的眼里,龙萌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了新的社交空间。“他们来这里下棋、参加生日会,一点都不生分。”姚秀芳说。农民趣味运动会、木兰汤、百人吃元宵,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如今成了连接都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
更让人惊喜的是,上海人开始来蓝城·春风江南买房定居。“从前上海人看不起我们,现在他们说我们这里比上海好。”这句话背后,是在发展中认清优势、日渐积累的自信。龙萌村不再局限于“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对自己依靠什么、往何处去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当上海的专家在田间指导种植技术,当上海的游客在民宿体验乡野生活,当上海的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龙萌村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靠近”上海,而是成了上海生活方式的有机延伸。
地理的边界依然在那里,但生活的边界、人心的边界,早已被真诚与实干悄悄消融。如今的龙萌村,成了一个既保留乡土本真又拥抱现代文明的村落。
从望见,到走进,再到融为一体,这条路,他们走了几十年。
[叩问]不是最富裕的龙萌村如何续写幸福新篇?
“我们村或许不是集体经济最雄厚的,但村民的幸福感必定名列前茅!”张建平的话掷地有声。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头顶“省文明村”“省善治示范村”双重光环的村落,曾是典型的贫困落后村。龙萌村的破局之道,从未局限于经济指标的竞速,更在于民生冷暖、人心向背。
龙萌村的幸福,藏在烟火日常的细微变迁里,藏在急难愁盼被精准回应的温暖中。从天然气管道通到家家户户,到“邻管家”细心守护独居老人;从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到养老服务的持续完善……这一切让村民深有感触:“我们的急难愁盼,村干部都看得到,有在用心做。我们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我们都用上了天然气,连煤气瓶都不用扛了。”
这份幸福,更源于干群同心、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在我们村,有事找干部,不管找谁都管用,从不推诿扯皮。”姚秀芳的评价,点出了龙萌村“分工不分家,有事一起上”的治理精髓。依托“党建引领、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模式,村里划分3个网格、9个微网格,将支部建在网格上,通过“收集—研判—交办—跟踪—反馈”的民情闭环管理,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龙珠菜园”的创设更是极具巧思。面对新村聚居后公共绿地乱种植的难题,村“两委”没有一味禁止,而是流转75亩土地开辟菜园,通过村民议事会制定《龙珠菜园公约》,让村民自己分地、自己耕种、自己管理。这片菜园不仅产出新鲜蔬菜,更孵化出“田头议事会”的治理载体,让村民从治理“旁观者”真正变成“当家人”。“看到大家开心,我们再累也值。”年轻村干部彭彩萍说。
幸福的底色,终究要靠坚实的产业来支撑。龙萌村的产业布局,既有稳扎稳打的现实考量,更有放眼长远的战略谋划。面对集体经济增收压力,村“两委”规划了清晰的“三步走”路径:以恢复耕地争取政策奖励筑牢“第一桶金”,借上海乐高乐园红利扩建龙萌湾民宿(二期)承接客流,引入专业团队升级文旅产品形成集群效应。而在智慧农业领域,与浙江后稷智能科技合作的“共富大棚”上演着“数据革命”——搭载国内领先的AIPaaS智能系统,实现温湿光自动调控,不仅节水、节肥、节药,更让产量提升数倍,种出的生菜、芝麻菜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并加工成净菜沙拉,大幅提升附加值。这一模式不仅带动本村发展,更辐射山塘村、泗泾村,让共富之光普照周边。
“未来,我们要打造‘没有围墙’的共富圈。”张建平的蓝图里,藏着龙萌村幸福绵延的密码:依托乐高乐园辐射力构建文旅集群,通过“大米种植—精酿体验—民宿接待”产业链提升价值,联合周边村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抱团发展。“要让村民有‘租金’、赚‘薪金’、分‘股金’,腰包和集体钱袋子一起鼓起来。”
乡村幸福的密码,不在“最富”的竞赛里,而在“为民”的坚守中,在“共治”的智慧里,在“共富”的追求中。当民生有温度、治理有精度、产业有力度,幸福便会在乡村大地上生长出真切可感、恒久绵长的力量。
※村庄名片
龙萌村
平湖市广陈镇龙萌村地处浙沪交界,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接壤,坐落于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核心区,村域面积3.38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722人,党员87人。近年来,该村始终以“文明创建为统领、产业发展为根基、民生福祉为核心”,锚定“科创田园、富美龙萌”发展定位,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村里精心培育“龙萌生态大米”特色品牌,稳步推进精酿啤酒产业园建设,联动龙萌湾民宿集群,构建起全域产业链,2024年有力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增收。
在民生改善与乡村治理上,龙萌村持续提质增效,省级“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投用、“邻管家”服务贴心守护、天然气实现全村覆盖、直达公交便利出行等惠民举措落地见效,“乡村振兴学院”为村庄发展持续注入智力支持。该村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村、“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3A级景区村庄、首批农村引领型社区等多项荣誉,成为长三角地区农旅融合与乡村治理的标杆。
※村书记的心愿35
串珠成链兴产业绘就龙萌新丰景
我是广陈镇龙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平。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龙萌村要在浙沪交界的沃土上,走出一条产业强、环境美、乡风好、村民富的康庄路,这是肩头的使命,更是对全体村民的郑重承诺。
始终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在心里、落在行动上。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提质效,从把省级“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搬到村民家门口,让看病不用远跑,到用“邻管家”服务守护独居老人,让温暖常伴左右;从推进天然气管道全覆盖,告别“煤气罐时代”的不便,到协调公交车通到小区门口,解决出行难题……桩桩件件都往细里抠、往实里做。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鼓励大家主动参与村庄建设,让“共建共享”的理念在龙萌村落地生根、蔚然成风。我坚信,只要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产业兴、村民富的心愿定能实现,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稳稳接住每一份发展红利。
锚定乡村产业发展关键,做好“串珠成链”文章。立足龙萌村作为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的优势,从“杨树港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步,打响“龙萌生态大米”品牌,让米香飘向更远的地方。不止于“种得好”,更要“酿得香”,推进精酿啤酒产业园落地,将其打造成融合乡土酒文化的体验空间。联动成片的龙萌湾民宿集群,形成“大米种植—精酿体验—民宿接待”的全域产业链。让村民既能拿土地流转的“租金”,又能在家门口的酒厂、民宿挣“薪金”,让腰包和村集体“钱袋子”一起鼓起来。
善用“借梯登高”之法,念好“融通发展”经。不盲目羡慕“邻家景”,而是对标“蓝城”,建起白墙黛瓦、配套齐全的龙珠庄园,让村民住进环境优美的新家园。紧盯龙萌村实际,主动融入“明月山塘”发展格局,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依托村里的“乡村振兴学院”,外引专家、内育“新农人”,为发展注入智力动能;承接上海溢出优质资源,与周边村抱团发展,共筑无边界“共富圈”,让龙萌村在协同发展中越走越稳。
我愿和全体村民并肩同行,以产业为笔、以大地为纸,秉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的信念,为龙萌村的美好未来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