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户快乐,才是创业公司成功的决定性因素。2023年,美国企业在数字广告上的支出超过了2900亿美元,比十年前翻了整整3倍。但与此同时,客户获取成本在过去五年里上涨了60%,客户留存率却下降了18%。这是个吊诡的悖论:公司花越来越多的钱去追逐新客户,却眼睁睁看着老客户从指缝里溜走。营销专家们热衷于谈论各种新概念,什么增长黑客、病毒传播、裂变增长、流量池、私域运营……听起来都很厉害,但如果你去看那些真正活下来的公司,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共性——让客户满意。在这个人人都想找捷径的时代,坚持做正确的废话,恰恰是最稀缺的能力。2010年代初期,增长黑客这个词火遍了整个创业圈。那时候,Dropbox靠邀请奖励机制在15个月内把用户从10万做到400万,Hotmail在邮件签名里加一句宣传语就获得了1200万用户。这些故事太诱人了,它们告诉创业者,你不需要傻傻地做好产品,只需要找到那个magic button,用户就会像变戏法一样涌进来。但现实很快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些靠增长技巧火起来的社交产品,比如Chatroulette,在爆红三个月后用户就流失了80%。问题出在哪里?很简单,这些公司把获客当成了终点,却忘了获客只是起点。他们以为把人拉进来就完事了,却没想过拿什么留住这些人。1997年,Amazon上市的时候,贝佐斯给股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奉为商业圣经。它用最直白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我们不在乎短期的股价波动,我们只在乎长期的客户价值。那一年,Amazon的营收是1.48亿美元,亏损3100万。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觉得这个卖书的网站疯了,居然敢说自己要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但贝佐斯是认真的,他做了一件在当时看起来特别傻的事情:投资物流。21世纪初,所有电商公司都在想办法降低成本,贝佐斯却花了几十亿美元建仓库、买卡车、搞自动化。投资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烧钱,他的回答简单粗暴:因为客户想要更快的配送。这种笨办法持续了20多年。到2022年,Amazon在全球有超过1500个物流中心,配送网络覆盖185个国家。Prime会员数量突破2亿,这些会员的年均消费额是普通用户的4倍。更关键的是,Amazon的客户满意度指数连续10年排名美国零售业第一。满意的客户带来了惊人的复购率,据统计,89%的美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Amazon购物,而不是其他电商平台。这就是笨功夫的力量。当别人还在琢磨怎么用套路获客的时候,Amazon已经用服务建起了一道没人能翻越的墙。那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客户满意?其实就是三件事👇第一,让用户快速体验到产品价值。很多公司犯的错误是,产品做得太复杂,用户注册完还不知道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但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爽感。Slack为什么能打败那么多企业协作工具?因为它把复杂的功能藏在后面,让用户一上来就能轻松发消息、传文件。这种即时的满足感,是留住用户的第一步。第二,让用户持续获得满意的服务。满意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地给。海底捞为什么这么火?不是因为它的火锅有多好吃,而是因为每次去都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这种稳定的体验,让用户形成了依赖。如果一家店今天服务特别好,明天态度特别差,你还会去第二次吗?第三,让用户能够轻松推荐给朋友。很多公司忽略了这一点。用户可能很满意,但就是懒得推荐,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推荐的理由和工具。Tesla不打广告,全靠车主推荐,但它的推荐计划做得特别巧妙,推荐成功后双方都能获得积分换配件。这种设计降低了推荐的门槛,也增加了推荐的动力。这三件事听起来简单,但能做好的公司并不多,因为它们需要的不是聪明的技巧,而是笨拙的坚持。你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的产品真的好用吗?我的服务真的到位吗?我的用户真的愿意推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老老实实去改进,而不是想着用营销技巧来弥补产品的不足。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靠增长技巧火起来的公司,往往活不过三年。而那些看起来很笨、很慢的公司,反而活成了时间的朋友。因为增长技巧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它赌的是用户的冲动和健忘;但客户满意度是一种投资,它赌的是人性深处对美好体验的渴望和对信任关系的珍视。投机可能让你快速致富,但只有投资才能让你基业长青。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套用在商业上就是:要得到持续的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用户的信任。专注于让客户满意,剩下的交给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