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1960 年浙江福利院的冬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棉衣上。   吴仲廉将棉衣递到王学文夫妇手中,眼眶泛红。   “当年若不是您二老,我和孩子都活不到今天。”   此时的她,已是浙江干部,却始终记着 13 年前的救命之恩。   1908 年,吴仲廉出生在湖南宜章的普通农家。   16 岁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接触革命思想。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部队参加湘南起义。   她曾给毛主席当文书员,在枪林弹雨中练就坚韧性格。   1934 年,她随红军踏上长征路,负责宣传工作。   翻雪山时,她把仅有的干粮分给伤员,自己嚼草根充饥。   过草地时,她背着宣传材料,深一脚浅一脚跟着队伍。   长征胜利后,她被派往西路军,成为一名女干部。   1937 年寒冬,甘肃临泽的雪下得没膝深。   刚生完孩子几十天的吴仲廉,在追赶部队时掉队。   身体虚弱的她,晕倒在沙河堡花园村地主王学文家门口。   怀里紧紧抱着的包裹里,是她和丈夫曾日三的孩子。   王学文开门看到她时,心里又怕又急。   马家军正搜捕红军,沾上边就是掉脑袋的事。   可看着她冻得发紫的嘴唇和怀里啼哭的婴儿,他狠不下心。   左右张望确认没人后,他把吴仲廉连抱带拖弄进了屋。   媳妇秦莲见状,连忙接过孩子,解开衣襟喂奶。   灌了热姜汤,吴仲廉慢慢醒转,得知眼前人是王学文夫妇。   她挣扎着想下跪,求他们收养孩子:“我得去追部队,没法带娃。”   王学文想起自家夭折的四个孩子,最终点头:“孩子我们养。”   吴仲廉给孩子取名王继曾,希望他记住亲生父亲。   她不知道,此时丈夫曾日三正与马家军血战。   临别时,她亲吻孩子的额头,含泪踏上追赶部队的路。   这一去,就是 13 年的分离。   离开王学文家后,吴仲廉不幸被马家军俘虏。   在监狱里,敌人威逼利诱,她始终不肯透露党的秘密。   1938 年,在组织的营救下,她终于脱离险境,前往延安。   得知丈夫曾日三已牺牲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却更坚定革命决心。   在延安的日子里,她一边工作,一边惦记着孩子。   可战火纷飞,根本没法打听王学文一家的下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她被派往浙江工作。   刚站稳脚跟,她就开始四处寻找孩子的踪迹。   1950 年秋天,经过多方打听,她终于找到临泽。   在王学文家的院子里,她看到一个 13 岁的少年在写字。   那眉眼,像极了自己和曾日三,她的身体忍不住发抖。   王学文认出她时,又惊又喜:“吴同志,你可算来了!”13 岁的王继曾,却躲在王学文身后不肯认她。   他只知道王学文夫妇是自己的爹娘,对这个 “陌生娘” 很抵触。   吴仲廉没强迫孩子,只是默默看着他,眼里满是愧疚。   王学文夫妇劝孩子:“跟亲娘走,她是干大事的人。”   孩子最终跟着吴仲廉去了浙江,改名叫吴长征。   吴仲廉送他去读书,教他革命故事,弥补多年的亏欠。   吴长征后来去上海当工人,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他没忘记王学文夫妇,每年都要回临泽看望他们。   1959 年,三年困难时期来临,王学文家日子不好过。   吴仲廉得知后,立刻把二老接到浙江福利院养老。   她经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给他们送生活用品。   秦莲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个重情义的人。”   1960 年的冬天,吴仲廉又给王学文夫妇送来新棉衣。   她指着棉衣上的针脚说:“这是我亲手缝的,您二老穿着暖和。”   王学文夫妇眼眶湿润,觉得当年的决定没做错。   这份跨越战火的情谊,在寒冬里格外温暖。   如今,在临泽县,老一辈人还常说起这段往事。   吴仲廉的革命经历和感恩故事,成了当地的美谈。   吴长征退休后,仍会带着家人回临泽,祭拜王学文夫妇。   他常对子孙说:“要记住王家的恩情,也要记住奶奶的革命精神。”   吴仲廉晚年时,还会翻看当年的旧照片。   照片里有她在长征路上的身影,有和曾日三的合影,还有王学文夫妇的样子。   她常说:“人这一辈子,不能忘了来路,更不能忘了恩人。”   1967 年,吴仲廉因病逝世,留下的不仅是革命功绩,还有一段温暖的佳话。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满是人性的光辉。   吴仲廉的革命人生,因王学文夫妇的善良而多了份温暖。   王学文夫妇的善举,也因吴仲廉的感恩而得以延续。   这段往事,像一粒种子,在岁月里开出了温暖的花。     主要信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女兵吴仲廉的多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