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424年,朱棣将姚广孝的遗书,递给孙子朱瞻基。他打开一看,吓得目瞪口呆。上面赫

1424年,朱棣将姚广孝的遗书,递给孙子朱瞻基。他打开一看,吓得目瞪口呆。上面赫然写着:明朝百年内,将有三大巨变。每一变,都是血光之灾。 朱瞻基看着这句写在黄纸上的话,手心一阵发凉。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二叔朱高煦。这个人早年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是朱棣最依赖的将领之一。朱棣曾一时动摇,提到“太子多疾”,让朝中不少人觉得,这个二皇子,恐怕迟早要动手。 刚登基那会,朱瞻基就收到密报,说朱高煦在山东乐安整军修寨,暗地拉拢旧部。当时他装作不知,先稳住朝局。等人马整顿完毕,他决定亲征,不留后患。乐安一战,朱高煦还未来得及扩大战局,便被重兵围困。投降之时,还妄想被赦。他没想到,自己早已列入死名单。那次没杀,是为保朝局稳定。可他被囚后不久,在宫廷里骄横跋扈,有次竟不跪行,朱瞻基怒火中烧,命人用铜缸将其闷死。 这事传到百官耳中,议论纷纷。有人说朱高煦罪有应得,也有人暗叹,靖难旧将终究难逃兄弟相残的命运。 朱瞻基开始反思,他知道姚广孝的话,不是空穴来风。那位黑衣僧人,从不说虚话。姚广孝当年是靖难策士,非但出计策,还能看大局。他临终那年,朱棣问他有何遗愿,他不提私事,只求释放建文旧臣溥洽。朱棣愣了许久,终答应此事。放人那日,南京城外百姓围观,见那老僧人瘦骨嶙峋,早已不像人样。姚广孝得知后,才安然闭眼。 朱棣对姚广孝的信任,胜过许多文臣。靖难之役期间,正是靠着他的谋划,才使朱棣在数次劣势下逆转战局。朱瞻基小时候,常听祖父提起这个黑衣人。如今看着遗书,一字一句仿佛在耳边响起。 其中第二个巨变的预兆,是朱祁镇那场“土木堡之变”。当时朱瞻基已不在人世,但朝廷留下的结构问题早已埋下根子。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北京城震动,百官惊恐,临时立其弟朱祁钰为帝。 这是明朝头一次皇帝被俘,兄弟继位,正统不明。等朱祁镇被放回,又与弟生怨,被囚七年后复位,开始秋后算账。大臣于谦力保北京,结果仍被杀。朝中政风就此大变。 朱棣临终前,本以为传位于朱高炽,可保后代安稳。哪知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就病死,朱瞻基接位虽稳,但他死后留下的幼子朱祁镇,却不识朝政轻重。这一连串的变局,仿佛早被姚广孝预料。 朱瞻基读完遗书,将其焚毁。他心知,一纸警示,挡不住命运。但他记住了一点:莫让权力落入旁人之手。自此朝政再无大权旁落于外戚或藩王之事,全由内阁与皇帝调控。 可惜人心不可控,制度再严,也挡不住野心者窥伺。百年后,明朝土崩瓦解,山河破碎,朱氏江山终究未能逃脱那三次“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