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拒了!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奥委会跟着西方搞双标,终于把自己从香饽饽玩成了烫山芋,奥运会以前之所以金贵,核心就是守住了 “政治不沾边” 的全球化商业定位,所以即使成本巨高,大家也照样挤破头争着办。 你有没有发现,2036年的奥运会,现在聊起来静悄悄的。搁在以前,为了这个主办权,全球大国都能抢破了头,现在却好像没什么人真正上心了。这事挺反常的,但根子,出在国际奥委会自己身上。 我们先来算一笔最直接的账,钱。国际奥委会的生意经念得很好,最值钱的两块业务,全球电视转播权和顶级赞助商,都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就拿东京奥运会来说,单是一个亚洲地区的转播权就卖了几十亿美元,这笔钱的大头,直接进了国际奥委会的账上。 那主办城市,得承担几乎所有的花销和风险。场馆要新建,还得符合越来越苛刻的环保标准;安保系统是天价,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要跟着升级。 一个奥运会办下来,花掉几百亿美元,现在已经不算新闻了。东京奥运会的预算,从最初的120亿美元,最后超到了200亿。 赛事结束,留给城市的是债务,和一堆每年都需要花大钱维护的闲置场馆。更别提里约奥运会,有的奥运村直接变成了无人区,成了新的城市伤疤,加剧了社会矛盾。 以前,奥运会最打动人的,是那个“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的默契。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舞台,让不同背景、不同制度的国家,能在一个纯粹的规则下平等对话。 但现在,这个基础好像也靠不住了,国际奥委会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政治。 它拿着一套西方的标准,比如环保、性别平等、人权状况,来评判每一个想申办的国家。有时候,它甚至会直接干预一个国家的内部体育事务,比如要求你改变运动员的选拔机制,或者在某些项目里硬性规定男女运动员数量必须一样,根本不管这项运动在全世界的真实普及情况。 赛场上的操作就更不用说了。俄罗斯的运动员,连国旗和国歌都不能出现。中国的一些传统强项,规则说改就改。 可回头看看,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筹备过程中出了那么多乱子,国际奥委会和西方媒体的态度却温和得多。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让奥运会慢慢变了味,不再是大家团结的象征,反而成了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谁想申办,都得先在心里算一算,自己兜不兜得住这背后的政治账。 在这种情况下,主办国的心态也彻底变了。中国这二十年的变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008年,我们申办北京奥运会,是憋着一股劲,要向世界证明自己,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了这个目标,北京付出的心血和成本是空前的。 但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文化上有了自己的底气和自信,不再需要一场运动会来为自己的国际地位背书。 整个国家的发展重心,也转到了更实在的地方。大家慢慢形成了一个共识,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到医疗、教育、养老这些能让普通老百姓直接受益的领域。 花巨资办一场奥运会,这笔买卖,好像没那么划算了。所以,中国现在对申办奥运会表现出的冷静,是一种非常清醒和理性的选择。 说白了,2036年奥运会之所以遇冷,这口锅还得国际奥委会自己来背。经济上分账不均,政治上立场不中立,也完全没看懂主办国的心态早就变了。 奥运会,从一场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全球派对,快要变成一个谁都不想接的烂摊子。 如果国际奥委会还不下决心改革,不把利益分配得更公平一些,不真正让体育回归纯粹,那未来愿意举手承办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少。你觉得呢? 信息来源:《人民体谈:书写中国体育昂扬奋进的崭新篇章》,人民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