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杨尚昆被错误关押在监狱中,严重的低血糖让他多次濒临死亡,正当他绝望之际,一位名叫田政红的年轻士兵冒险递给他一包糖,挽救了他的生命,八年后,当杨尚昆重获自由并恢复职务,他花了七年时间寻找这位恩人,只为了能当面道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秋天,秦城监狱里一个叫田政红的年轻看守,每天例行巡视时总会多看几眼关押区里的一位老人,那人脸色蜡黄,嘴唇发紫,时不时靠着墙壁发抖,额头上冒着虚汗,田政红想起老家的祖母,每回犯低血糖就是这副模样。 那位老人叫杨尚昆,那年五十九岁,本身有糖尿病,关押后饮食条件差,每天就是窝头咸菜,血糖根本稳不住,低血糖发作起来要人命,头晕眼花心跳乱,严重的时候浑身哆嗦站不起来,他试过向看守反映情况,但报上去就没了下文。 田政红没多想,用自己那点津贴到监狱外面买了包红糖,那时候他一个月工资才几块钱,糖是省吃俭用挤出来的,他用旧报纸把糖包好,趁深夜值班时走到牢房门口,从观察窗的小孔塞了进去。 这事要是被发现,轻则记过调岗,重则断送前途,监狱规定看守不能跟关押人员有任何私下接触,递东西更是大忌,但田政红看着老人难受的样子,实在过不去心里那道坎。 杨尚昆收到糖包后没敢一次吃完,藏在枕头底下,每回感觉要犯病就含一小块,甜味在嘴里化开,头晕的症状慢慢就缓了,这几块糖成了他活下去的指望。 后来田政红换了几种方式送糖,有时候把糖块混在稀粥底下,有时候藏在床单折角里,他还特意换不同的商店买,怕让人起疑,两人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话,只靠眼神交流,一个默默送,一个默默收。 1967年初,田政红接到调令要离开,临走前他最后送了一次,把三块糖藏在水杯底下,杨尚昆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个年轻人了,用铅笔在布条上写下六个字,缝进了衣服里。 那六个字是张家口田政红,这是他唯一能保存的线索,后来杨尚昆被转移到别的地方,辗转多年,布条磨损了,随身的东西也丢了大半,但这个名字他反复默念,一直没忘。 1975年杨尚昆重获自由,1978年恢复职务,手头的事情刚理顺,他就开始找人,可线索太少了,只知道对方叫田政红,是张家口人,别的什么都没有。 他托人到张家口军分区查档案,问当年在秦城当过看守的人员名单,回复说田政红早就退伍了,回了地方工作,他又派秘书去河北实地走访,跑了好几个锅炉厂和农场,一个个核对姓名和年龄,中间还出过错,有次听说找到了同名同姓的,结果不是。 这一找就是七年,1985年,终于在张家口宣化县一家锅炉厂找到了田政红,那时他已经是个普通工人,负责锅炉维护,每天跟煤灰打交道,接到北京来的消息时,他愣了好一会儿。 两人在北京见面那天,杨尚昆紧紧握着田政红的手,眼眶都红了,田政红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手腕上的旧表早就不走了,他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当年那事不值一提。 杨尚昆想帮他改善生活,被田政红婉言谢绝了,最后只收下一块新手表和一些日用品,分别的时候,两个人站在夕阳下,影子拉得老长。 从1966年到1985年,整整二十年,一包糖本身值不了几个钱,但在那种时候却是救命的东西,田政红当年只是凭着良心做了件力所能及的事,没想过回报,杨尚昆却用七年时间去找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只为当面说声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