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记得的是鸟巢上空的烟火,是开幕式上的震撼场面,是中国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高光时刻。   官方数据显示那届奥运会收入205亿,支出193亿,账面上盈余12亿,看起来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可真要把这笔账掰开揉碎了算,你会发现这12亿的盈余背后,藏着一本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   先从最显而易见的说起,那10万多志愿者,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顶着北京八月的烈日,从早站到晚,引导观众、搬运物资、维持秩序,干的全是实打实的体力活。   奥组委给他们花了1.71亿搞培训发制服,可一分工资没给,这些人里有学生、有上班族、有退休老人,学生耽误了暑假打工的机会,上班族请了假丢了全勤奖,这些机会成本要是按市场价折算,得是个什么数字?   更别说那段时间北京全城动员,多少企业配合赛事调整作息,多少居民为了安保配合出行管制,这些社会成本压根没法用钱来衡量,自然也不会出现在任何账本上。   物资采购这块水更深,钢材、水泥、灯光音响设备,哪样不是大宗商品?正常市场价摆在那儿,可为了办好奥运,供应商一轮轮压价,企业让利支持国家形象,最后拿到的合同价格比市场行情低了不止一星半点。   账面上采购成本控制住了,可企业利润薄了,产业链上下游都跟着承压,这笔隐性损失谁来填?说白了,那届奥运会能在账面上盈余,靠的不是精打细算,靠的是全社会的集体让利。   真正的大头还得说基建,2008年的北京正处在城市扩张的关键期,地铁只有114公里,几条主干线早晚高峰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体育场馆老旧得拿不出手。   奥运来了,正好给城市改造找了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地铁10号线、奥运支线,北四环改造,奥林匹克公园,前前后后砸进去几百亿,这些投入算不算奥运支出?   按官方口径不算,因为这本来就是城市建设规划里的项目,奥运只是加速了进程,可要没有奥运这个由头,这些钱能花得这么痛快?   那些本该分五年十年慢慢推进的工程,全在七年里集中爆发,总投资超过4000亿,这笔钱到底该怎么算,谁也说不清楚。   放在当时的语境里,这笔钱花得不算冤,北京的地铁现在快1000公里了,每天输送几百万人,那都是08年打下的底子。   鸟巢水立方从赛场变成了旅游地标,一年接待上百万游客,奥运村的房子卖了,五棵松体育馆办演唱会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场馆没成为希腊雅典那种赛后闲置的烂尾工程,已经算是奥运史上的奇迹。   更关键的是,那届奥运会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好感度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拉动GDP超过6000亿,这些账面之外的收益,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可问题在于,这套玩法只能用一次,2008年的北京需要基建,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奥运会来得正是时候,所有的投入都能找到现实的落脚点。   现在呢?地铁四通八达,高架桥到处都是,体育场馆遍地开花,再办一届奥运会,所有的场馆配套都得从头来过,而这些新建的设施赛后能派上什么用场?   答案是派不上,没有了城市建设的刚需做掩护,奥运会的成本就得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几千亿的投入,靠门票和转播权根本收不回来。   看看其他国家的教训就知道了,东京奥运会砸进去上千亿,最后亏了70多亿美元,场馆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设施赛后就成了摆设。   雅典更惨,2004年那届奥运会直接把希腊拖进债务危机,当年修的场馆现在锈迹斑斑,有的成了流浪汉聚集地,这些前车之鉴都在说同一件事:奥运会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没有特殊的历史机遇,谁办谁亏。   中国不是办不起第二届奥运会,而是没必要再办了,2008年那届已经达到了目的,向世界展示了实力,完成了形象的破圈,接下来再办一届,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纳税人的钱用在教育、医疗、扶贫这些民生实事上,比办一场热闹的体育盛会实在得多,2022年北京冬奥会能办,是因为用的都是现成的场馆,预算控制得死死的,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奥运会从来不是一笔简单的生意,它是城市发展、国家形象、国际政治的综合产物,2008年那届能办成,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这三样都不具备了,自然也就没人愿意再趟这趟浑水。   账面上的12亿盈余,终究只是个数字游戏,真正的成本和收益,永远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