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太子李承乾刚被废,魏王李泰向李世民许诺道:“父皇立我为太子,等我百年之后,会赐死儿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世民闻言大喜,立刻说道:“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 然而,就在一年后,李世民的态度骤然生变。原本屡次亲近李泰的态度,开始逐渐冷淡。一次早朝后,褚遂良留下,被召至御书房,言语直陈:“此人能舍子,未必不害弟。”李世民沉默许久,将手中朱笔搁下,一言未发。 太子之位空悬已有数月。自李承乾被废后,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李泰原本被认为最有希望继承皇位,他熟读典籍,宽厚多才,曾主编《括地志》,为朝廷编纂地理要籍。民间亦传其仁孝,广施粥食,待人谦谨。但这些,最终都未能挽回李世民的疑虑。 他被调离长安,外放雍州,本以为是暂时过渡,等待重召入京。直到朝中传出消息,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泰才彻底明白,这场角逐,自己败得无声无息。 他被命赴黔州,名为就任“都督”,实为流放。沿途他反复自书奏章,声称忠诚未改,愿为国尽忠,不图东宫一席。然诏无回音。到达黔中之后,他郁郁成疾,数年后病死官舍。 这一切,起源于李承乾的倒台。 李承乾原为长孙皇后嫡子,依照礼制,自幼被立为太子。然而他性格急躁,才识虽高,却常感受威胁。李泰得宠多年,势力渐盛,封地优渥、名声在外。太子感到权力受限,最终铤而走险,密谋宫中兵变,被事前发觉。李世民震怒,废其太子之位,削爵禁锢。 李泰趁势而上,他拜访先帝旧臣,对太子旧属一一安抚,收拢人心。为了表现无争之德,他当众请愿传位于弟弟李治,以表忠诚。 可李世民并非不知权力的本质。他亲历玄武门政变,深知兄弟之争无情。越是显得无私,越让他警惕李泰是否藏有更深意图。 晋王李治,在整个皇子群体中并不突出。他文静寡言,行事温和,未曾主动争夺。正因如此,李世民认为他“易于驾驭”,可保社稷平稳。最终太子之位落于李治。 李泰,曾最接近权位之人,却因一语成祸。他太聪明,聪明到试图以牺牲子嗣换取信任,结果反被视为深不可测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