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印度惹出的最大笑话,就是亲手把南亚的民心推给了中国。 美国顶尖刊物《外交事务》的一篇报道,把印度的南亚外交批得一针见血。 这个总以“全球最大民主国家”自居的南亚大国,一边对着西方扮演“民主灯塔”,一边在自家后院搞霸权霸凌,硬生生把周边邻国一个个推向中国,堪称外交史上最荒诞的“助攻”操作。 可能有人会问,印度明明手握地缘优势,怎么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答案很简单,它把邻居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附庸,而不是平等合作的伙伴。 就拿马尔代夫来说,印度长期把这个岛国视为“印度洋后院”,驻军、干涉内政样样不落。 2023年穆伊兹以“收复主权”胜选后,第一时间要求印度撤军,终止安全合作,转头就和中国签署了多项基建协议。 有意思的是,2024年初莫迪访问印度拉克沙群岛,马尔代夫官员直接在社交平台嘲讽莫迪是“小丑”,还吐槽印度酒店“有永存的臭味”,引发印度民众大规模抵制马尔代夫旅游,8000个酒店订单和2500个航班座位被取消。 看似是一场口舌之争,实则是马尔代夫民众对印度长期压迫的情绪爆发,而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合作模式,恰好成了他们的新选择。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合作逻辑,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印度给邻国的援助从来都是带附加条件的,斯里兰卡2022年经济崩溃时,印度提供近40亿美元援助,前提是斯里兰卡要疏远中国,还要允许印度企业介入港口运营。 可这种“带枷锁的援助”不仅没换来感恩,反而被民众视为“助纣为虐”,拉贾帕克萨政权倒台后,新政府立刻转向中国寻求债务重组。 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援助从不附加政治条件,汉班托塔炼油厂45亿美元的投资,纯粹基于互利共赢,这种不谋求政治私利的合作,让斯里兰卡看到了真正的尊重。 世界银行2025年10月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印度对南亚邻国的中间产品关税是其他新兴市场的两倍多。 孟加拉35%、斯里兰卡30%的高关税,把邻居的制造业逼得无路可走,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基建和市场,成了这些国家的救命稻草。 印度的霸权远不止明面上的压迫,暗地里的操作更让人不寒而栗。 印度对外情报机构研究分析局(RAW)在南亚的渗透早已不是秘密。 2025年有消息曝光,RAW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曾暗中资助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试图通过分裂势力牵制斯里兰卡政府,这种“以乱制邻”的手段,让斯里兰卡对印度的信任彻底崩塌。 更离谱的是,2025年5月巴基斯坦披露的“T-48”计划显示,RAW打算在美国副总统访印期间,在克什米尔制造恐怖袭击嫁祸巴基斯坦,还计划支持巴境内分裂势力,让巴方陷入双线危机。 这种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制造地区动荡的做法,让南亚各国都把印度当成了“不定时炸弹”,而中国始终扮演“劝和促谈”的角色,高下立判。 印度在南亚的操作始终跳不出“控制精英”的老套路,却忘了社交媒体时代,民心才是关键。 尼泊尔2025年9月的大规模抗议中,年轻人通过Discord频道聚集超10万人,用网络投票凝聚共识,反印情绪成了重要推力。 这些年轻人渴望主权和尊严,对印度2015年大地震后因不满新宪法而实施的“非正式封锁”耿耿于怀,2017年尼泊尔毅然加入“一带一路”,就是对印度霸权的最好反击。 反观印度,还在迷信扶持亲印政权就能稳住局面,孟加拉前总理哈西娜执政15年,靠打压异见、打击反印武装换取印度支持。 最终在2024年被学生抗议推翻,哈西娜逃到印度的举动,更是坐实了印度“压迫后台”的形象,新政府上台后第一时间邀请中国军舰访问吉大港,中孟合作全面开花。 印度的外交闹剧还面临着外部支撑的崩塌,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50%高关税,还因印度购买俄油额外加征25%惩罚性关税,印美贸易谈判陷入停滞。 曾经为了对抗中国而对印度无条件纵容的美国,如今也开始务实调整政策,印度失去了外部背书的底气。 而印度自己搞的“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区域合作倡议,喊了十年却毫无进展,核心就是这些计划从一开始就只为维护印度的“势力范围”,而非真正的共赢。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哈皮蒙·雅各布提出的悖论很贴切,印度在全球层面追求崛起,却在地区层面不断衰弱,根源就是放不下霸权执念。 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提升,从来不是刻意争夺,而是印度自己“送”来的。 当印度用高关税、情报渗透、政治胁迫对待邻居时,中国用无附加条件的援助、互利共赢的基建、尊重主权的态度,赢得了民心。 印度忙活半天,不仅没能巩固自己的南亚霸主地位,反而成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催化剂”。
